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都教授”的藏品到底值多少钱

  • 作者: 读者欣赏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878
  • 文/回振岩 罗忠学

      “都教授”的藏品到底值多少钱

      文/回振岩 罗忠学

      在美国大片中,外星人长得都挺难看的,怎么一到韩国就变帅了呢?这活脱脱是一部韩国整形技术的广告片!本人也看了这部剧,但没觉得多感人,也坚信“都教授”这种奇怪的生物在地球上是绝对没有的。不过我还是找到了我喜欢“都教授”的一点—他收藏的几件藏品:李朝白瓷、金弘道画作、《明心宝鉴》。

    李朝白瓷



      剧情:1693年,都教授亲自去全罗南道长兴李朝白瓷窑购买李朝白瓷,这很可能是当时稍有社会地位的人的一种风尚。不过,后来女主角千颂伊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李朝白瓷盘子和号称有许筠题词的罐子。

      没错!就是千颂伊不小心打碎的那一件!都敏俊那个心疼啊。

      都教授在地球上的400年真的没白活,我们要研究400年前文物真假的时候,那都是人家都教授上手用过的,他都不用鉴定,拿过来用用,合手不合手就能断定真假了。也怪不得人家有钱,400年前买的任何东西,放到今天都是文物啊。

      朝鲜半岛上最著名的瓷器有3种,这也是迄今为止颇令韩国人骄傲的事情,即高丽青瓷、李朝粉青和李朝白瓷。韩国的瓷器发展一直受中国的影响,从高丽时代(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便开始仿制唐朝的瓷器。而宋朝青瓷则直接催生了高丽青瓷,其受中国北方汝窑和南方龙泉窑影响最深。高丽青瓷呈青翠的绿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这一时期是朝鲜半岛制瓷业的一个高峰,从花纹来说,出现了人物、鸳鸯、狮子等仿生图,阴刻、阳刻、透刻等雕刻技巧都运用其中,后来还使用了镶嵌法。虽然我国早在唐代就发明创造了黑釉刻花填彩瓷,但并未推广开来,高丽陶工学习使用了该技法,并广泛应用。高丽青瓷在造型上也很有突破,出现了春笋形水壶、鸽子形砚滴、麒麟形香炉、龙头形笔筒、荷花形香炉等,很多工艺复杂的造型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部分青瓷甚至可与中国的宋代汝窑媲美。

      高丽王朝之后,李朝(1392-1910年)开始了其漫长的统治时期,并逐渐有了与高丽青瓷齐名的李朝白瓷、李朝粉青。当时的文人成伣(1439-1504年)在《慵斋丛话》中记载:“世宗朝御器专用白瓷,至世祖朝杂用彩瓷,求回回青于中国,画樽、杯、觞与中国无异。”由此可知,李朝青花瓷的出现应不晚于15世纪中期。17世纪至18世纪,李朝青花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器物多见四方、六至十二角等造型。

      白瓷是李朝最珍贵的瓷品,皇室御器专用白瓷。白瓷烧制一直贯穿于整个李朝500余年。李朝白瓷的制造也受到我国同时期明朝官窑白瓷工艺的影响,京畿道广州郡牛山里、道马里所产李朝白瓷最好,被定为御窑,称“广州官窑”,而广州官窑受明朝景德镇官窑的影响很大,使用的烧造方法基本是明朝的陶瓷制作工艺。而明代白瓷,胎体薄、白度高、釉色柔和,给人以甜润的感觉,被称为“甜白瓷”,如宣德白瓷“光莹如玉”,嘉靖白瓷“纯净无杂”,万历白瓷“透亮明快”,非李朝白瓷可以媲美。

      与中国的瓷器相同,李朝白瓷在经历了“官窑御用”之后,也逐渐走向民间,民窑化的“分院器”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李朝白瓷受清乾隆时期瓷雕的影响,亦喜用刻花、透雕等技法进行瓷装饰。

      令韩国人格外骄傲的,是李朝白瓷上的创作,如诗词、画作,其实这一点在中国的瓷器创作上早已有了。在《来自星星的你》里面,女主角千颂伊打碎的白瓷罐很特殊,罐上的题字是出自李朝中期大文豪许筠之笔。许筠是李朝中期的诗人、小说家。许筠生于文人世家,父亲许瞱、姐姐许楚姬都颇有文名,许筠的老师为当时名倾一时的“三唐诗人”之一的姚平达。许筠中过状元,担任过不少要职,颇有文人洒脱不羁的气度,年轻时曾经因为跟妓女有染被革职。朝鲜半岛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就是他的作品,这部作品有点像《水浒传》,题材也是写“义贼”活动、下层群众起义的,主角洪吉童武艺高超,且精通道术,很像电影《田禹治》里的道士田禹治。上个世纪,《洪吉童传》还曾和《田禹治传》合刊成一册。

      

      许筠受儒家文化影响,是性情中人。朝鲜人把他比作李白。

      许筠曾担任远接使从事官,负责接待明朝特使,1610年以陈奏副使身份出使明朝,对中朝两国文化交流曾做出贡献。1598年,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行将结束,许筠结识了随军东援的明代文士吴子鱼,赋诗称颂两国的友谊:“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并协助吴子鱼收集、编选了一部《朝鲜诗选》。这是由中国人编选、刊行的第一部全面介绍朝鲜诗歌的诗集。原书已失传,只有一部分诗篇保留在《明诗综》和《列朝诗集》中。

      一般来讲,一个上等的李朝白瓷,又是电视剧中讲的那么大,保守估价应该在300万人民币左右,基本可以在北京买套房了;如果再加上许筠的题词—朝鲜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相当于中国的李白,大家自己想一想吧,得卖多少钱?

      被自己猜想的数字震惊了吧?现在来公布正确答案:在200元以内。因为这是一个BUG(漏洞),就像李白的时代根本就没有青花瓷一样,许筠在瓷器上题词也不太可能。倒不是说许筠和白瓷不是一个时代,只是因为在古代,文人基本上是不会往瓷器上题词的。瓷器都是工匠们做的,最多是把文人在别处的题词复制到瓷器上,没有人会在瓷器上直接题词的。

      韩国人这么玩,估计就是想把韩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两件东西放到一块儿来增加其价值,意思是:千颂伊打碎的这件白瓷罐很贵,特别贵。

      在电视剧中,都教授被打碎的白瓷来自“全罗南道长兴窑”。此窑并非官窑,而是16世纪中期开始兴盛起来的民窑,所制造的长兴白瓷用当地山石均匀碾碎烧制,所成器物胎体轻薄,颜色莹润洁白。民窑器物往往存世量很大,如今的市场价值也不高。

    金弘道《舞童》



      剧情:千颂伊在第一次进入都教授书房时,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画,称赞“画看着很有味道”。这幅作品是朝鲜王朝一位仰慕都教授的汉阳名妓送给他的,出自当时非常出名的画家金弘道之手。

      17世纪时,朝鲜王朝的代表画家郑敾开创了如实描绘山水的“实景山水画风”。此后,金弘道将实景画风推向辉煌。以山水见长的郑敾被后人尊为“朝鲜画圣”,金弘道则被誉为“朝鲜画仙”。

      金弘道(1745年-1806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善于绘制风景、肖像、自然和宗教题材。金弘道生活在李朝文化达到鼎盛时期的“真景时代”,最为擅长的是风俗画,他的老师、著名的书画评论家姜世晃为金弘道撰写传记时这样评价他:“檀园自小学习绘画,无所不能。出自他手的人物、山水、仙佛、花果、禽虫、鱼蟹,皆属妙品。与古人相比,盖无人能及。尤其善于绘写世俗之貌,如街道、商铺、市场等画,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若非用真心与博学去领悟千古之妙,怎能达到如此境界?”据说,他7岁就拜到了老师的门下,被看作绘画奇才。

      金弘道在山水画上很有成就,将郑敾开创的“实景风景画”发扬光大,然而使其名重一时且后世留名的却是风俗画。他的风俗画采用了简练又富于结构美的圆形构图法,诙谐幽默地描绘了庶民的生活。创作有《马上听莺图》《群仙图八曲屏》《丛石亭图》《渡牛图》《杜甫诗意神仙图》《舟上观梅图》等。代表作品是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檀园风俗图帖》,图帖内容包括私塾、田耕、射箭、摔跤、行商、舞童、上瓦等生活情景。以平民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大多画幅都略去了背景,主要描绘人物的姿态和动作,淡彩描绘,发掘了风俗画的简约之美。这套图帖在朝鲜半岛的地位相当于《清明上河图》之于我们,同样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悉心描绘。

      风俗画在艺术价值上算不得太高,但是在金弘道生活的李朝后期,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是“实学”,做实景画自然成就了他在当时的地位。从历史和考据的角度上看,他的这些风俗画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风土民情,极具研究价值。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十分生动。因此,他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风俗画,而是透视朝鲜王朝人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金弘道的画作也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收藏。

      金弘道约在1775年创作了风俗画《舞童》。这件小作品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其中有25张册页放在一起。整个册页的构建、素描和绘制都尽心竭力。金弘道大胆表现出对这些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跳舞的小童对于沟通的平衡至关重要。

    古籍《明心宝鉴》



      剧情:当千颂伊要求教授为其推荐“睡前读物”时,都教授选了一本自己收藏的古籍《明心宝鉴》。千颂伊随意翻了一下,第一反应便是“外星文”。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是范立本。全书分为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共20篇,内容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

      作为一部国学通俗读物,此书从明初起即极为盛行,多次重刊、重印,万历皇帝还让人重辑修订一遍。与此同时,此书迅速向东亚、东南亚及中国周边各国传播,长期广泛流传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

      自成书至今,《明心宝鉴》一直是朝鲜、韩国社会广泛阅读的“国学普及”读本。多年前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长今与各地官衙的医女们接受医女训练时,经典课开篇就是学习《明心宝鉴》。剧中提到此书《天理篇》的开头几句:“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不仅如此,《明心宝鉴》还是目前有据可考的中国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典籍,1592年以前,就有天主教教士高母羡(Juan Coho)在菲律宾将其译成西班牙文。1595年,高母羡的手抄双语译本被带回西班牙献给王子斐利三世,这一抄本现藏于马德里西班牙国立图书馆,2005年,马德里大学还出版了该书的校订本。校订本封面选择了一幅风景图,内页左边是西班牙文及注释,右边是中文。

      历来古籍收藏便被视为门槛最高的种类之一,需财力与学力兼备。近年来,中国古籍市场也是节节攀高。2012年,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便拍出了2.16亿元的天价。而中国古籍也是日韩藏家的收藏热点。去年亮相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刊刻时间在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之间,而在日本也有真福寺藏本,不过刊刻时间要晚。

      而在这本书的故乡,自清代以后,它便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以至于除了少数专业研究者外,今天的中国人几乎谁也不知道还有过这么一本书。

      本文标题:“都教授”的藏品到底值多少钱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773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