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走进天水

  • 作者: 读者欣赏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357
  • 王琳

      一场盛大的祭祀,犹如一曲雄浑的吟唱,浩浩荡荡地回响在天水的伏羲庙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同胞,带着无限向往和崇敬,带着寻根祭祖的祈愿,不畏江河阻挡,冲破关山阻隔,不远万里奔赴人文始祖的圣地、华夏民族的源头,只为踏上回家的路,只为安顿漂泊的心。

      这一天是每年公历的6月22日,这场祭祀叫“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这是一场属于天水、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盛大典礼。

      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今天,当我们走进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追溯那久远而古老、艰辛而辉煌的文明起源时,不难发现,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从始至终都未离开一个坚强伟岸、睿智深沉、风范非凡的形象—“伏羲”。

      远古时代,世界混沌不明,部族蛮荒蒙昧。

      

      伏羲,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古籍记载中最古老的王,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西汉之时,司马迁在《史记》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北魏晚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地指出:“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属天水郡。”到了唐朝,司马贞撰《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记载:“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天水伏羲庙先天殿 ? 摄影\闫新生

      据民间相传,7000多年前的古成纪(今天水秦安一带),华胥氏怀孕12年诞下伏羲。伏羲和女娲成婚结合,携手创世,抟土造人,结绳记事,“立九部,设六佐”,共抗洪荒之灾。在卦台山上,伏羲仰观碧天晴宇,注视日月星辰,受到河图洛书的启示,顿悟天地人和阴阳宇宙的万象生机,一画开天,创立了人类的早期哲学—八卦,构建出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

      拨开传说的迷雾,当神话照进现实,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20世纪70年代,在古代成纪故地—天水秦安县,一处距今7000年至4800年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横空出世,犹如一颗明亮的星辰,惊艳了世界的眼眸,也让世人将目光聚焦到了8000年前的一处人类文化遗址—大地湾。

      ▲

      5000年前的“宫殿”、6000年前的彩陶、7000前的防火理念、8000前的原始部落……在漫长的岁月里,大地湾的先民们不畏艰辛,义无反顾,不断追求,不断提升,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谱写出一段充满激情的中华文明序曲。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绘画、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遗址、最早的“混凝土”地面……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历史被一一改写,也为流传至今的伏羲、女娲传说找到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而位于天水西关的伏羲庙,更为天水即“羲皇故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栽植于明成化年间的古柏依旧苍翠盎然,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1.3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彰显着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威严和尊贵。“一画开天”4个遒劲秀逸的金色大字,诉说着伏羲肇启文明的伟大功绩。延续了千百年的民间年俗祭祀文化,已深深积淀于天水人民的生活当中。而每年一次的公祭伏羲大典,早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期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盛典。

      此时此刻,当我们站在孕育“太极两仪”的秦州大地,无论是在大地湾追溯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还是在卦台山追寻人文始祖伏羲的脚步,抑或是在伏羲庙拜谒气宇轩昂的伏羲圣像,都在激发着我们内心深处一种前所未有的敬仰。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在不断发问,究竟圣明的伏羲氏是怎样拥有非凡灵感和智慧的?又是怎样悟透了宇宙天地的运行大道?在那个洪荒初开的年代,伏羲的功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先河。

      遥想当年,伏羲在视野开阔、极目天际的卦台山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开天明道,创立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他只在人类灵魂深处轻轻一画,便天地清明、海晏河清,龙飞凤舞、鸟语花香。他只用简简单单的阴阳两种符号,便洞悉了宇宙的規律,解析了世界的构成。他推演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在渭河流域,在秦州大地,伏羲如同一位部族领袖,带领远古先民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养牺牲以庖厨,结网罟以教佃渔,创历法以定节气,养蚕化布,制琴作乐,钻木取火,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伏羲氏部族的族人承伏羲之德,从古成纪出发,沿渭河、黄河东进,历经千百年的艰辛跋涉,到达黄淮平原。随着伏羲氏族的迁徙,他们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已经成熟的农业文明被传播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个洪荒初开的年代,伏羲的功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先河。伏羲庙的一砖一瓦均见证了无数次人们对『人祖爷』的祭拜。 ? 摄影\王新亮

      《礼记》有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就是说,天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人类的物质基础其根本都来源于天地自然。在取材于地的同时,还要知道取法于天,这是自然的法则。对天地怀有尊崇敬畏之心和亲近爱护之情,才能称之尊天亲地。这个说法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出一辙。人们依赖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赖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赖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赖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浩然之气来自于天地,只有天地精神入心入怀,人才能自强不息,才能厚德载物,才会真正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才能够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无往不胜。正如人文始祖伏羲,当初也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后,才得天地之玄机,悟万物之成理,将天与地、阴与阳和生命联系到一起,从而创易学、演八卦,找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把钥匙。

      我想,这或许正是人文始祖伏羲带给后人的启示:文化的觉醒是从自然万物开始的。通过认识自然,我们的祖先开启了对天地宇宙的探索,炎黄子孙智慧的光芒一天天闪亮,华夏部族前行的脚步一步步加快……

      即便是在伏羲诞生数千年以后的今天,伏羲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依旧深不可测。这些来自远古伏羲卦象中的符号,正一如既往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

      在兵法之中,八卦是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在建筑领域,八卦是风水学说的玄奥意象;在医学之中,阴阳则作为中医五行模型学的理论基础;在哲学领域,阴阳代表了正负能量的辩证统一,反映了事物的对立、运动、变化规律;在自然科学中,八卦代表了日月自然运转的排列定位;在物理学领域,阴阳阐述了质能互相转化,能量平衡创生物质、物质失衡转化为能量的原理;在数学领域,德国数学大师莱布尼茨受八卦启示发明了二进制,成为两个世纪之后计算机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八卦学说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时更是世界文明的核心原动力。

      曾有人说:“要看中国历史,1000年看北京,3000年看西安,8000年看天水。”走进天水,就走进了华夏文明的源头,走进了世界华人的故乡。行吟天水,每一棵古树都诠释着生命的永恒与不朽,每一条河流都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智慧的光芒,每一眼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每一步都镌刻着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的敬仰和尊崇。

      “羲皇子孙,开来继往。中国之梦,励志兴邦……”当这庄严神圣、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天水上空时,天水已不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故乡,饱含着亿万中华儿女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此时此刻,一万里山河,与天水同喜;八千载历史,永流传芬芳。陕西在听,河南在听,山东在听……北京在望,台湾在望,纽约在望……天下华人,同一种血,奔騰流淌;同一种泪,喜悦飞扬;同一种爱,温柔激荡;同一个音,豪迈铿锵;同一个姓,叫作炎黄。

      本文标题:走进天水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883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