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语言和字的魔方

  • 作者: 雨花杂志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850
  • ◎苏 叶

      语言和字的魔方

      ◎苏 叶

      很多人追求词,华丽的或奇巧的,这就像追求茶壶造型,却忽略了沸水泡茶的万千滋味。而所有微妙的滋味都是瞬息幻化、变动不居、不可拘禁的心魂之韵。

      在语言和字的丛林,它们魔方般变动组合产生的意趣,常令我销魂,感叹,甚至无地自容,偶尔我随手记下它们,现摘录几则与同好分享。

    一、雪野之踪

    读到[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一首好诗——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不是语言

      我走入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碰到雪地里麋鹿的蹄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真是太好了。

      词是什么?

      是定义。是标示。是确实指明。是概念。

      语言呢?

      语言是生长,是呼吸,是思想流变,是魂动,是蔓衍不可截断的活体。语言不在于字词说出的是什么,它的意义在于经过,如同白雪沃野上的蹄迹。正是蹄迹,而不是路径、方向、正误、理念……等等。雪野蹄踪无需表白目的,其天然天籁,就这么纯粹。

      词是孤立的,粗暴霸道的,判断的,僵硬无弹性如同交通路标,因而是干涩无生气的。路标画得再漂亮也只是立地为界的死杠子。

      很多人追求词,华丽的或奇巧的,这就像追求茶壶造型,却忽略了沸水泡茶的万千滋味。而所有微妙的滋味都是瞬息幻化、变动不居、不可拘禁的心魂之韵。

      我不仅厌倦甚至厌恶那些以词来界定自然和世间的思维,游历山水时常常有人指着一座峰峦说:看!像个猪八戒!我晕!我想,你才是猪八戒哩!

    二、酒瓮上的题句

    有一本巴掌大的小图书,印着些古代陶瓷碎片上残存的题词和诗句,非常动人。

      听过吗?“三更明月响”。

      多棒!五个字。

      用不着诠释。多说半句都是拙劣的饶舌。

      这铜钟样的句子题在唐代一个酒壶上,这是民间烧制的陶罐,壶嘴提梁都断了,但是鼓凸饱满的壶腹上留着古人浩荡又精致的诗心,令今人惭愧。

      这书上还有些题句也很有趣,什么:

      买人心惆怅,

      卖人心不安。

      题诗尖瓶上,

      待与买人看。

      买醉的人心事纠结,借酒浇愁。卖酒的人不卖不体贴,卖,又何尝是体贴?宅心不安,委婉告知客官,您自个儿斟酌吧。多么淳厚的人情啊。

      还有:

      客来莫直入,

      直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

      自有出来人。

      哈,这家酒铺的掌柜挺有个性,他虚掩长门,柜上无人,买卖无心,但是他家中有常封的窖藏,否则酒客不会闻香下马,直入其门,惹恼主人。这家主人的意愿不在量酒数钿做生意,他一定忙着自己更喜欢的事,他自信他的酒不用杏帘招客,而识者自来,且必须打门叩关规矩行事方可捧得佳酿,真有趣。

      另有一壶,上题“细酒”二字,写道:

      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

      春鸟啼春声。

      春深酒沉,音节回环,多好的烂漫时光啊。这和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有同样的信手拈来之妙。

      又有一壶写孤旅寂寞的,似有鬼气:

      狐馆雨留人

      长江风送客

      有的似是闺中闷酒,写千杯不解相思愁的:

      一别行千里,

      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

      无夜不相思。

      简略却不简单的陈述,一,千,三十,好像掰着手指熬日子呢。

      另有些酒壶上的零星短句,如:

      悬钓之鱼悔不忍饥。

      人生一世草生灰。

      有钱冰亦热,无钱火亦寒。

      提警示,抒感叹,讥讽世态炎凉——这些题在民间瓦钵陶瓮上的话,或雅或俗,或文或白,都是谁们的即兴之作啊?是出自市集草莽士卒耕夫野老之手?还是失意才子江湖侠客乘酒而为?如此真挚,明心见性,它们穿过江河沧桑千百年历史,以残存之美和温热的情感映照着现代化我们的贫瘠。

      三更明月响!

      这自由的歌唱,是说深夜万籁俱寂,明月灿烂,给世界以震动的通感吗?

      不。不仅如此。

      有一年,我进山,宿在农家。夜半,舍不得睡,披衣起来开了柴门步出院落。正是满月时分,满山村高高低低的坡埂,丘陵,田畴,屋尖,柴垛,凡是被月光淋着的地方,闪跳着金页、铜片、锡箔似的晴光靓色,仿佛号鸣锣敲,撼人心魄的嘹亮辽远无蔽,响彻天地。我激灵,震颤,忽然明白,三更明月响,不仅是指独特时间上的明月朗照,更是只有在空间上拥有了轩敞的清空寥阔,才有可能和璀璨的天地情怀相遇、相撞、相激,才可能拥有自然的欢悦、感觉的灵异,这是精神的哐珰击荡。

      我把这诗句改了,把它写在我的笔记本首页:

      山间明月响。三更明月响。

      在城居水泥石林,并惨遭十面霾伏的苦恼季节,让我不断想起山野间曾经的铜盆皓月。

    三、掌灯还是不掌灯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字。

      有一位老艺术家写自己客居外乡的寂寞,一个大雪纷飞偏又停电的黄昏,他凭窗伫立,“不忙着找蜡烛来点”。文章发表,编辑小姐自说自话,将其改成:“忙着找蜡烛来点”。叫人哭笑不得。

      先不说做编辑的不可以擅自动刀抡斧,我们只说,小姐,您知道吗,最要紧的就是那个“不”字!你好心善意删去它,你可知把人家的文意全弄反了?就像低能的管家婆,按自己的胃口,颠倒了主人精致的菜色。寒窗前心绪惆怅的老人与雪羽冰珠互为相照呵成一气的情境,都被你急急忙忙掌灯点蜡给毁没了!

      这不是文字修辞上误判的错失,严格说,是审美素养和禀赋气质的差异。

      当下是速度和效率的时代,一切皆有目的,没什么人理睬无为而为的奥妙,连情歌都不再恋慕缠绵,而是单刀直入地高唱: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岸上走,等到日落天黑透,让你亲个够!

      多爽啊。这是感官大释放而精神萎琐的时代。

      温良蕴藉谦卑含蓄?落后!累!烦不了!

      没有电,当然点蜡烛啦,等什么?闹那么多情绪干吗?

      我们生猛干脆,热辣尖腥,堆积如山。

      堆积如山啊!我们亮得像电灯一样的文字泡沫。

      为何这样急着点灯?为何现今的人们都这样着急?都急着为自个儿的头顶照亮一圈光冕?

      这人间是温暖了?还是更寂寞了?

      那静立于雪夜寒窗之前聆听自然与心灵交会的老人,我向你面目不清的从容黑影致敬。

      很多的时候,语言只是一件出风头的外衣。诗行则在静默中完美呈现。

    四、最最不堪的歪嘴吹灯

    简直不知该如何解脱这重痛苦。

      让我慢慢道来。

      自从简体字和繁体字可以在计算机上迅速转换以来,人间的笑话又多出一些了。

      在大陆,理发和发票都是一个字——发。

      干妈和干劲也是一个字——干。

      转变成繁体字,当然就是理髮和發票不同的髮、發之分。

      乾妈当然是乾妈,幹劲当然是幹劲,也很清楚,绝对不会把乾妈变成幹妈的,那是什么话?成何体统?

      然而,字体由简转繁并不是可以一键搞定高枕无忧的便宜事,计算机捉弄起人来比人脑还歹毒,它会歪嘴吹灯,把火苗吹到你脸上烧死你。

      是的,我犯了一个最最不堪的错误。简体转繁体之后我对自己的文章没有校对。我的文章中有一首少数民族的情歌,后两句简体字原文是:

      半夜里想起干妹妹,

      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书印出来了。

      亲爱的计算机的歪嘴,把把把它变成:半夜里想起幹妹妹!

      老天爷呀,您饶了我,让我找个地缝钻进去,死了以后重新做人!

      本文标题:语言和字的魔方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9050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