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策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就文化经典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书评
文/常策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作者:杨仁恺
书号:978-7-205-08064-8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一次出版
定价:4480.00元
耗时几十年,凝聚无数人心血的鸿篇巨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终于在广大读者的期盼中问世了。“这是一项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难以复制的重大成果”“这是一位学术大家全面盘点总结中国古代书画的权威力作”“这是一代鉴定宗师关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定锤之音”“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画全方位鉴定的学术宝典”“这是一个中国出版史上众志成城的文化工程”“这是一笔价值巨大、生命恒久的精神财富”……一时间,电视台与各网站等影像数字媒体、报纸与杂志等各种纸介质媒介,还有出版界、文博界、艺术界等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几乎所有舆论不约而同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推至文化经典队列之中。对照经典所谓权威、经久不衰、最有价值、最能展现行业精髓、最具行业代表性等等概念,笔者也非常认同社会各界给予的定论——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为文化经典,实不为过。回顾九卷本、近300个印张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问世经过,我对力作精品、传世经典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深入:假如没有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组织的全国古书画巡回鉴定这个历史重大事件,假如没有中国古书画鉴定界的“五老”,假如“五老”之一杨仁恺先生没有全程参与整个鉴定过程,假如杨仁恺先生没有书写记录整个鉴定过程以及全部专家意见的60本鉴定笔记,假如没有当今党和政府“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假如没有艺术界、文博界、出版界诸多专家的全心投入……诸多假如归纳起来一句话:假如当初不同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不会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这部文化经典问世可言!
荀子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成功的三大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概莫能外,万法归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这部文化经典之所以能够得以问世,无不是集诸多“天时、地利、人和”后方应运而生。
让我们将历史回推至20世纪80年代。1983年,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中央领导支持下,我们国家成立了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七人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之后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的收藏,共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将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家底基本摸清。作为专家组成员,杨仁恺先生八年鉴定时间里没有缺席一天,由始至终参与鉴定工作,鉴定的同时还认认真真书写了60本鉴定笔记,“这套凝聚着杨老八年巡回鉴定过程中全部心血的鉴定笔记,其不仅仅是杨老个人的学术成就,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谢辰生先生语)60本鉴定笔记如实书写了杨仁恺先生的全部鉴定思想,也真实地记下小组其他专家的鉴定意见。在普天之下莫非国有之时,当时的鉴定几乎囊括了中国大陆所藏的全部古代书画,此乃天时也;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强力支持,全国各地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此乃地利也;几位泰斗级鉴定专家携手并肩,以国家与民族大义为重,视巡回鉴定视为神圣责任与天赋使命,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这次史无前例的壮举,此乃人和是也。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有着如此共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绝对是空前绝后之作!如实没有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杨仁恺先生就不会留下60本鉴定笔记,今天的读者也就不会看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这部经典之作。试想想,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未来的历史很难再现!我曾说过:很不幸,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界的“五老”皆已仙去;很庆幸,内含当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全体成员思想的关于中国大陆所藏全部古代书画的鉴定结论留了下来。这是一笔文化巨资,这是国人永恒的财富。
一位出版界同仁曾有过如此高论:“一本好书的诞生,五分在作者,三分在编辑,还有二分看天意。”大道至简,此说与前文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同源。源于杨仁恺先生60本鉴定笔记最后成书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之所以能够问世,同样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是所谓“天时”,即本书得以出版得益于今大的社会背景。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之后,我们国家又制定了“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只要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许多领域的管理机构皆予以全力支持。《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立项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出版集团),相关管理机构皆予以高度重视,在政治上、经济上倾力支持,是如此“天时”,才让《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问世成为可能。
辽宁省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学术力量雄厚,其抽调馆内外专家学者组建起一支非常专业的原稿整理队伍,让后续的出版工作拥有了扎实的编辑基础。此乃“地利”之一。“地利”之二,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获得者,长期重视重大选题建设以及文化积累,编辑队伍实力强劲,操作如此重大图书工程经验丰富。“地利”之三,雅昌文化集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毕昇活字印刷之后全世界印刷行业的领跑者,其在后期的全方位介入,方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三种地利之和,是让《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占据天时、地利之后,能否取得成功,关键看是否“人和”。窃以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一项众志成城的文化工程,每一个字、每一幅图、每一页纸,无不渗透有参与者的智慧与汗水,从原稿录入、文字整理、作品编号、手稿核校、编辑加工、查对文献、原作比对、书画拍摄、图片修复、设计排版、索引编排、终审终校,一直到整体包装、材料使用、工艺选择……在诸多工序中,无论是分工还是合作,“人和”的力量在全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所有参与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主要参与者起码有50位左右,他们都以责任感、使命感倾情投入,合力而为。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著名红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为本书挥毫题签,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当年鉴定小组的领队谢辰生先生亲笔撰序,当今艺术界著名大家方闻、翁万戈、陈佩秋、傅申诸位先生亲自顾问。如果说杨仁恺先生留下的60本笔记是“整个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话,那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则是凝聚着所有编辑出版参与者共同心血的作品。从1983年杨仁恺先生的笔记写下第一个字起,至2015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宣告出版止,前后32年,人员以百计,一部文化经典之作终于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不仅仅拥有天时、地利,更是“人和”之力!
本书责编那荣利曾说过:“这个世界一直是在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中发展前行。野蛮时代的竞争主要靠军事杀戮,和平时期的竞争主要靠经济掠夺,而未来世界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文化征服上。”也就是说,未来的竞争主要是文化上的较量,最后的胜者肯定是文化实力的强者。唯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知音者众,唯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永远拥有不可撼动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