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向度

  • 作者: 克拉玛依学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9728
  • 刘 姗 曾令超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2.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充分挖掘本国、本民族、本政党文化中能凸显自身文化优势的独特之处,形成与其他文化的鲜明对比,进而令民众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高度自觉的认可和热爱。红色文化孕育和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之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质,不失为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新向度。

    一、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质

    (一)红色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经历史的万般雕琢、社会发展的优胜劣汰以及万千子民的实践检验,仍被保留至今且生命力依旧旺盛的精华所在。作为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主要表现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5 000多年持续不间断地去芜存菁,依然独树一帜于世界;空间维度上的本土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兼收百家智慧,并在全球化时代愈发突显民族特色和价值;价值维度上的普遍性,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讲仁爱、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具有贯穿古今中外的国家治理作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这一命题鲜明地表明: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植根于古代传统文化之中,是对旧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例如,红色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对古代“民为邦本”执政宗旨的革命性转化。作为贯穿古今社会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记载,在《尚书·盘庚上》里有“重我民”的说法。此外,红色文化还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充分发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励精图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红色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并在不断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一方面,表现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特质有着明显区别——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在野”的境地;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

      中华文明作为5 00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塑造了内涵丰富、灿烂多彩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四大发明的诞生;但是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者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开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造成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开始盲目否定有着深厚底蕴、久远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盲目吸收外来文化。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诚如毛泽东所讲:“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理论指导的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解救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子民和中华民族,扭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宿命和发展方向,为红色文化的诞生营造了有利条件。红色文化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恰逢其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是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之一。

    (三)红色领导:中国共产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特点所决定的,即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良好的“三大作风”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在上海诞生,这也是红色文化自此开始的标志。红色文化之前的文化被少数统治阶级所掌握,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色文化来源于广大劳苦民众的慧心巧思,具有民主性,“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中国广大的劳苦民众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社会之中,思想意识难免会僵硬老化。尽管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如若没有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阐释和传播,它也只是众多农民群众眼中的阳春白雪。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将马克思主义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超越了纯理论层面的枯燥宣传,使广大无产阶级切实感受到祖国面临的危机、唤醒他们团结起来推翻压迫阶级的意识,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理想。正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色文化才得以在几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四)红色中心:人民

    不同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政治生态也千差万别。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民主的政治生态,提倡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加之深受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影响,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独特的中国政治生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政治理念德性化、将政治制度良心化、将政治行为责任化,赋予政治生态系统更多的正义和公平,保证了中国社会的安定有序和中国人民的安居乐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观点。同样,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的精神财富,其产生必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匠心独造。广大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传播者,为人民服务是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毛泽东曾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文艺要坚持首先面向工农兵的根本原则。在整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秉持文化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原则,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持久生命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得中国革命事业具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为红色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红色文化及其中国特质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创新发展、对革命文化的积极肯定和继续发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信任和持续推进”。而红色文化综合记录了这三种文化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这三种文化的特殊记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可被视为革命文化;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完成,红色文化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化;改革开放至今,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被注入新的血液,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红色文化既是一种革命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若将文化自信视为一棵正值成长的树苗,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这棵小树的“根”、红色文化则为“养料”,文化自信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直接从红色文化中获得。红色文化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自信的“根基”勃发了新的生机。因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

    (二)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其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民族的“根”。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点、精神追求等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富饶、肥沃的土壤之中,并在不断接受历史洗礼和时代沐浴的过程中历久弥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力量之源。

      其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是文化自信的钥匙。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天经地义,不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社会主义国家将会变质,也将无法存活于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信不移,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理性认知。只有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才能掌握增强文化自信的钥匙,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门。

      其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科学推进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指引和有力领导。党的领导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的领导,文化自信首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化自信的科学推进。

      其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自信大众化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每个社会成员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任,是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红色文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质突显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强调为民服务、靠民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理念是推动文化自信走进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先决条件。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可知,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三、用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增强文化自信

    (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力量之源

    其一,利用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反映我国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皆认可的观念,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实现最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为文化自信凝魂聚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植于人民大众内心深处的知识智慧、理性思辨和优秀品德,能够代表人民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对红色文化的凝练、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红色文化的鼎力支持。

      其二,利用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唯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占据上风,为民众的文化自信提供十足的底气。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来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但两者又存在差别,它是“中国化”之后的另一种表达。“中国化”的软实力,指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能阐发当代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软实力。红色文化承接着流传千古的“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丰富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无一不折射出鲜明的中国元素,是对中国精神的最佳诠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恶意论调此起彼伏。因此,注重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红色精神、讲好中国崛起的故事,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掌握增强文化自信的钥匙

    批驳错误价值观念,警惕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指导遭受西方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的质疑。他们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运用较为隐匿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宣扬“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的价值观念,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暴力革命,故意将专政和民主放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极力谴责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多党执政、三权分立或多党轮流执政,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为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红色历史文化就是一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以革命推翻压迫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整个过程。为此,党和国家既要采取直面回应的措施,就事驳言、用大数据汇集的红色历史事实消解错误社会思潮的负面舆论导向。同时党和国家还要强化正面的网络舆论化导向,利用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网络游戏、红色APP等宣传平台,向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维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心理基础,紧紧握住增强文化自信的钥匙。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文化自信的科学推进

    首先,发挥红色文化培养人民群众认同感的载体作用。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能有效激发全民族对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党的领导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指引。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印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后代留下了形式多样的物质遗产。例如,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革命英雄故居等,这些遗产无一不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智慧。充分利用红色遗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人民群众在身心愉悦的游玩中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文化,切实感受党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

      其次,将红色文化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人本、民主、公正、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流价值理念,而红色文化正是构成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源头,是党的初心写照。近些年,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未能保持党员的初心、在工作作风上逐渐腐败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在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方面的感召力。为此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让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以“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为主要特征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敢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长征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特征的延安精神、以“进取民主、两个务必”为主要特征的西柏坡精神等跃然纸上;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的大庆精神以及代表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写进教材;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理念的红色基因深入每个党员干部的血液,着力解决他们在工作动机、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上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上行下效氛围,以上率下促进社会全员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自信的大众化

    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生活化,激发社会全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基于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才是积极主动、持久永恒且充满活力的创新、创造。红色文化以其极具感染力的优势,引导大众将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文化品格内化于心,进而固化文化自信,在全社会形成积极主动的文化创新、创造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以政府为主导,投资修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精心策划、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进基层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普及至社区、乡村,为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加快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充满自信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文化自信大众化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红色文化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革命纪念场所、革命遗址、革命文献等为实体的红色物质文化,以革命理论、革命路线、革命方针、政策等为内容的红色制度文化,以革命精神、革命作风、革命传统为核心的红色精神文化。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加快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为大众的精神需求提供富足的食粮。

    结论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不仅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质,还需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思想文化之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具世界性和创造力,进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提供强劲的动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全球化时代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本文标题: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质: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向度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4675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