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李海 王苑乂 何玉婷
(1.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自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至此已经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危及全球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事件。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定性为“全球性大流行”,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陆续将其定义为史上罕见的公共危机。COVID-19疫情给世界各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英国社会科学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病毒没有国界。COVID-19 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向人类表明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程度,使人类意识到协作共享,构建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1]截止目前,各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技术治理路径,效果差异显著。中国政府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及时与国际社会共享COVID-19 疫情的相关信息,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为国际社会COVID-19 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模式。但在此背景下,美国疫情数据居高不下,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疫情反扑,使得全球新冠形势依旧严峻。亨利·基辛格在疫情期间发文强调: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能够仅凭本国之力战胜病毒,应对当前形势必须有全球合作的眼光和行动。[2]COVID-19 作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共同应对的公共卫生危机,这就要求国际社会更好地致力于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界定
自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就与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疫病相抗争。21 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因重大恶性病毒引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来源于动物的SARS-CoV 病毒、EBoV病毒和MERS 病毒等都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具备着人传人特点,对公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拥有高频的人员流、资金流、知识流、数据流,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出跨界性、动态性、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4]COVID-19 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给人类敲响了风险与灾害的警钟。COVID-19 以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对世界各国政府应对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严峻挑战。客观认识这一现象,审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防范COVID-19 对人类生命安全的风险,是现阶段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首要的核心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促进公共卫生事业是人类的普遍共识与美好向往,然而,在追求公共卫生安全的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危机的威胁与挑战。就危机而言,国内外对其界定虽有差别,但基本的共识是一样的。研究危机的先行者赫尔曼(Herman)认为:“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5]公共卫生危机包括所有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事件,如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且随着现代化便捷的交通与人员的流动,打破地域的局限,公共卫生危机也演化成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本文认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是指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了对其它国家公共卫生风险,并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的事件。
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是国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是一种有别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理念和模式。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是公共危机治理的组成部分,是公共危机治理衍生概念。通过对以上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是指:国际社会通过强调多主体参与,针对当前存在的对人类社会健康构成威胁的公共卫生事件,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措施加以应对的过程。COVID-19 的突发性、辐射面、复杂度远远超出以往病毒的危害。基于对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和COVID-19 疫情特点的分析,选取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流程维度,对国际社会主体应对疫情所采取措施进行研究,梳理归纳国际社会应对COVID-19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特别是中国抗疫的科学经验,以推进国际社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体系建立的进程。通过梳理国际主要国家应对COVID-19 疫情采取的措施,分析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能力,实现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效能。
二、COVID-19 疫情下国际公共卫生危机特征与应对
COVID-19 疫情是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COVID-19 疫情下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呈现出不同于普通的区域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其国际化特征更为显著,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从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来看,其蔓延的态势依然严峻,远远超过以往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突发性:国际社会应急反应
2020 年突如其来的COVID-19 疫情,基本打破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秩序。2020 年伊始,中国武汉市发生大规模的COVID-19 疫情,拉开中国抗疫大幕,在最短的时间内中国取得了抗疫的伟大胜利。2020 年3 月,欧洲国家和美国开始发生大规模的COVID-19 疫情,世界其他国家也卷入到COVID-19 带来的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漩涡之中。科学有效应对COVID-19 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COVID-19 疫情。从政府层面来看,为了破解COVID-19 病理生理学,欧盟调动1 000 万欧元的研究基金进行研究,以更好的了解COVID-19 的病理构造,更好促进疫情的防控。[6]英国政府制定了应对疫情的总体计划:遏制——发现早期病例;延迟——减缓它的传播速度,降低峰值影响;研究——创新应对措施,包括诊断、药物和疫苗;减轻——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7]同时英国政府还投资2 000万英镑帮助开发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更有效的方式于临床管理感染病毒的患者,以及公共卫生准备和应对作出贡献[8];意大利政府在疫情严重时,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决定进行全国封城来应对COVID-19 的深入传播。此外,美国政府暂停所有高风险地区的移民和非移民入境,目的是阻止病毒进一步传播[9]。从个体层面来看,中国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严格执行居家隔离的行政令,必要出行或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以阻断疫情在社区间传播。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由于对自由的限制,使得一些与规则相违背的疯狂举动发生,也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二)严重性:隔离性阻断人传人
自2019 年12 月底,COVID-19 在中国武汉市爆发,之后迅速在全国多个地区快速传播。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基于COVID-19 的传播特征和方式,实行武汉“封城”,全国停产停业,强调居家隔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的流动,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短短三个月时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过时间的检验,中国抗疫成效显著,全国基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从全球来看,形势不容乐观。COVID-19 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的高确诊率和高死亡率以及消极的抗疫措施导致疫情的防控很不乐观,同时由于防控的及时性、重视性、有效性不够,美洲地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欧洲国家的疫情也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遵循卫生部提出的关于遇到有呼吸道感染的海外旅客直接隔离并做核酸检测的指导方针,特别是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10];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HS)机构强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重要性,全面记录旅行史,并升级疑似病例,以便隔离患者[11]。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内的多个机构都发布了关于防止COVID-19 进一步传播的建议,建议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以及与有症状的个人接触,避免食用来自COVID-19 爆发地区的肉类[12]。还建议采取基本的手部卫生措施,包括经常洗手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面罩。总部位于日本的Bespoke 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Bebot),它可以提供关于冠状病毒爆发的最新信息、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症状检查[13]。新加坡在对疫情的传播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在早期中国出现病例的情况下,新加坡就相当重视,在该国出现确诊病例之后,政府就采取了紧急的限制措施,包括确诊病例的隔离与监控、联系人动态监测、边境的管控、社区教育与预防等,同时应用循证决策,对确诊人员的追踪,在一开始就采取严格的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为新加坡的抗疫积累了经验,也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表率[14]。
(三)复杂性:干预治疗新型病毒
在应对COVID-19 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对疑似或者有接触史的人员的监测。尽早进行病毒检测,不仅可以使感染者获得及时治疗,降低死亡风险,而且可以有效控制传染源,通过隔离切断传播途径。自2019 年底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先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COVID-19 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成功分离了我国第一例COVID-19 毒株。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核酸检测仍然是COVID-19 感染的确诊依据,病毒基因测序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为实验室检测中唯一的确诊方法[15]。核酸检测是指对病毒独特的RNA 或DNA 进行识别,在乙肝、丙肝、艾滋病、SARS、MERS 等疾病的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干预治疗,提高治愈率是应对COVID-19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根据新冠肺炎感染所呈现症状的特征不同,区分轻度感染患者与重症患者,对于患者的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卧床休息、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治疗、呼吸、循环以及多脏器支持及其他治疗措施。基于临床疗效,提倡老药新用,尽量减少激素使用;重视中西药结合,并取得显著成效;鼓励发挥中医药优势,也取得了一定功效。从财政投入来看,COVID-19 的治疗成本相对较高,不管是在疫苗研制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政府的财政支持是治疗应对的坚实基础。
随着COVID-19 在全球肆虐,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就显得犹为重要,而疫苗和特效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迄今为止,研究人员未能提供治疗新冠病毒疫情的特定药物或治疗方法。但人类并没有停下战胜病魔的脚步。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IFPMA)宣布,自流行性疾病开始蔓延以来,世界各国正在审查以研究项目形式存在的超过130 种联合用药方法。发烧的一线治疗包括退热疗法,如扑热息痛、祛痰药、愈创甘油醚,可用于非生产性咳嗽。患有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或休克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氧疗。广谱抗生素治疗也应在最初评估脓毒症后1 小时内给予。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在疾病的中期和晚期发展为进一步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因此,保守和合理的抗生素方案仍然必须遵循。
(四)长期性:危机预后体系建设
COVID-19 疫情从世界传播范围和演变的态势来看,仍将在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疫情后所造成的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也是长期性的。常态化防范COVID-19 疫情,建立完善危机预后体系,成为政府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各地发生区域性COVID-19 疫情,无疑证明COVID-19疫情传播风险尚未完全得以根除。同时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COVID-19 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还是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以及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情相关人群、易感染人群、普通公众等都存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COVID-19 疫情下建设危机预后体系,关键在于突显人文关怀,科学引导公众认知,及时准确公开疫情信息。我国在抗疫全过程,始终践行生命至上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护佑宝贵的生命,充分彰显深厚的仁爱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在党和国家的怀抱里得到最大的呵护。执政为民、人命关天、敬仰生命在伟大抗疫斗争中得到了最好回答。伟大抗疫精神将始终引领着COVID-19 疫情危机预后体系建设,将生命之上的理念贯穿在全过程、各方面。从国际层面来看,COVID-19 在全球的蔓延也推动国际社会重视预后体系的建设,就政府层面来看,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自己的政府官方网站上提供专门的渠道为民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民众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外,类似的针对不同的人群,如居家隔离人员、确诊人员、确诊人员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等,国际社会也是分人群进行干预,对于居家隔离的人员通过鼓励线上社交、自我健康监控等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则做好岗前的心理干预,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来保持心态平衡等;对于确诊人员,则进行实时监控,向病人传播希望,提供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