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水梅
在许多人的眼里,鱼米花果之乡的漳州是温润的、五彩缤纷的。其实,这座城市,有一种颜色最厚重、最深沉:那便是永不褪色的红。那段磨灭不去的红色记忆,与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息息相关。
1932年5月1日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庆祝胜利。一场大会的召开,给中山公园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十载光阴倏然而逝,那些动人的场景依然深深留在漳州后人的心里。
从不太长的文字资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庆祝大会的空前盛况:
这一天,碧空万里,漳州城乡群众一万多人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在漳州中山公园召开的“军民庆祝红军胜利攻克漳州”大会。会议由王占春主持,红军代表、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以及漳州工人代表何浚,分别在大会上讲话,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声讨国民党政权反共反人民的罪行。红军还驾驶缴来的飞机,在会场低空盘旋打圈。由于原先未曾打过招呼,大家还误以为是敌机,部队忙组织群众散开,之后发现机翼下有两颗大红五角星,大家又如潮水般从龙眼树下涌出来。从空中散发下来的宣传单如雪片纷飞,顿时,会场上,群情激动。革命群众声威壮大,斗志昂扬。
“漳州战役的胜利消息迅速传开,广大红军指战员、苏区人民群众为之振奋,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从字里行间可以想见,那些日子里,漳州百姓心里有多开心,请跟随“镜头”再次回放:“红军胜利攻克漳州庆祝大会”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中山公园仿佛有了神奇的磁力,人们兴高采烈地拿着各色小纸旗,从四面八方经大街小巷向中山公园汇聚。一时间,公园成了五颜六色的人海,百姓个个喜笑颜开,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谈论红军进漳后十个日夜里的点点滴滴。军乐队奏响了军乐,红军队伍来到人群中间,中山公园瞬间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中山公园被漳州人誉为“最有纪念价值的地方之一”。它占地约60亩。1919年曾为龙溪县署,后改名为漳州第一公园;1927年北伐军东路军将其更名漳州中山公园。这里常年绿树成荫,空气总是被浸润得清晰可人。“漳州府衙旧址”“仰文楼”“中山纪念亭”“漳州解放纪念亭”“博爱碑”“七星池”“闽南革命列士纪念碑”等景点,把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公园装扮得多姿多彩、厚重博深。这里是许多漳州人每年,甚至每天必“打卡”的地方。
在许多老漳州人心里,尤其对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仰文楼,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1932年4月下旬,漳州地下党组织在中央红军东路军的帮助下,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省委特派员邓子恢以及闽南各界代表共一百多人出席了大会。仰文楼是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处。
笔者在阅读资料时还发现,革命老人谢小梅曾在多年后,对这场军民庆祝胜利的大会有过这样回忆:“大会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拥护中央红军,反对官僚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并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大会期间,红军驾驶在漳缴获的一架飞机从厦门散发传单回来,在会场上空低飞盘旋,会场军民热烈欢呼、鼓掌,沉浸在胜利、欢乐的气氛中。红军进漳消灭张贞部,筹款筹物,扩大红军后,回师苏区。闽南工农革命斗争从此走上巩固发展的道路。”
亲历者的回忆,可以勾起我们怎样的追忆与反思?1932年,谢小梅才19岁,桃李年华,风华正茂。也许当时她就跟着人群欢呼雀跃。不认识的人却不知道她已有不凡的经历和惨痛的遭遇。1913年,谢小梅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1928年,谢小梅成为一名电话公司的话务员。地下党组织安排她窃听国民党警察局破坏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情报;1930年酷夏,谢小梅第一次体会到革命的残酷: 在石码开一家小店铺作掩护开展工作的大哥被捕,第三天就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了。谢小梅也被关押了十多天。敌人没有从牢中的谢小梅嘴中得到任何信息,最后把谢小梅和她母亲驱逐出石码镇。悲愤交加的谢小梅选择了坚强,继续参加革命,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光荏苒,行走在城市间的人们,不会忘记1932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红旗漫卷,似一道道闪电撕裂了漳州黑暗的夜幕,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所以,我们应该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喜欢雨天的漳州古城,细雨、幽巷,会让人生长一种别样的情绪,随着一步一步的前行渐渐地洇晕开去。在工作的间隙,行走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腳步轻轻的,不知不觉间,就又抵达了中山公园。倘若以1932年为时间轴划一条线,这中山公园里的哪一棵树、哪一块石头曾见证过那场军民庆祝大会呢?这个问题冒出来时,不禁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生出别样的喜欢来。它们是那场万人聚会的见证者,是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者。湿漉漉的青石板路,红军战士曾在人们的夹道欢迎中列队走过;古色古香的仰文楼,红军将领和乡民代表聚集在此,热烈讨论过闽南工农革命的发展大计。
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时许,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街头,拥向中山公园。漳州沸腾了,中山公园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欢呼胜利的口号声响彻夜空,有的敲打脸盆、擂击铁桶,以欢乐的响声来表达八年抗战苦难的结束。人群还以高呼“抗日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互相庆祝抗日的胜利。中山公园人山人海,激情如海浪汹涌,如火山爆发。这是胜利之夜,狂欢之夜,难忘之夜。回溯红色记忆,无论什么时候,当脚步再次抵达中山公园,你追寻革命足迹,内心经历着震撼,精神一次次受到洗礼。
2002年4月,一曲《攻克漳州》大合唱,把许多漳州人的思绪带回到70年前,带进那一段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漳州人民用嘹亮的歌声纪念1932年那一段光辉的日子。
悠悠岁月,匆匆流逝,但,历史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当年曾亲历那段峥嵘岁月的红军战士的后人,他们追寻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或抚今追昔,或直抒胸臆,述说着他们的亲人曾经在漳州留下的红色印记,以及与漳州的别样情缘。2012年,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朱良才上将的女儿刘煜鸿、杨得志上将的女儿杨秋华、苏静中将的女儿苏晴等革命后代陆续来到漳州追寻父辈足迹,重温当年的革命岁月。罗东进2008年曾造访过漳州芝山红楼,并到他父亲罗荣桓当年的居住地拍照留念。对于与漳州的情缘,罗东进的亲切感留在了字里行间,“当时我的父亲任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兼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漳州战役。我多次来过漳州,算故地重游。追寻父辈的足迹,其实是重温父辈们的革命精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前半生枪林弹雨、浴血杀敌,后半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这是战争年代无数军人和将领走过的共同的道路,他们留给儿女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坚毅与信仰。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漳州中山公园凝结了光荣与梦想、汗水与泪水,存储着漳州人共同红色的记忆。听,数十年前那一串串铿锵有力的足音,依稀在耳畔回响,这正是一座公园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