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晶晶
托妮·莫里森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思维能力和独到的创作风格,《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从1970年开始,莫里森一共创作了八部小说,最终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在文学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宠儿》是莫里森的八部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至今也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能问鼎冠军之座,不仅是因为在作品中莫里森运用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把黑人的奴隶历史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她的作品中有黑人的文化传统在,而且作品是以这个为根本的,运用文学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文化传统,比一般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思蕴。
一、互文性概念的总体概述
互文性也叫做文本间性或者互文本性,在这种概念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认为任何作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是其他作品的一种转化,同时也能转化成为另外一部文本作品,文本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互文性在文章的理解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概念。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需要考虑到各个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也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文本之间的比较,最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互文性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指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一种影响与借鉴,还包括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一种关联,互文性不仅对文学传统有一定的包容性,还能拓宽文学的研究领域,从互文性的视角下对文章进行解读,可以对文章中的语言特色、人物个性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理解到作者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当然,互文性也可能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在文本中找寻可能存在的文本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干涉,会不会出现自我迷失的现象呢?因此,互文性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中,还应该深入到文本所涉及的环境和背景中。在文本的互涉性中,需要理解的不仅是文本之间的转变和传续,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是怎样形成的。在进行深入寻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对文本的语义环境理解得更加透彻。本文从互文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宠儿》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宠儿》中独特的语言技巧和内涵。
二、莫里森和小说《宠儿》的简介
(一)莫里森的相关概述
托妮·莫里森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分析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在作品中揭示了美国社会中黑人黑暗的生活情况和文化背景,是抛开作品文字表象所展现出来的重要本质。《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这部小说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其形式,都有着独特的地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一种比较常规的观念认为这部小说将黑人和白人的世界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更是有其特点,在叙事风格方面有自身的特色,所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小说《宠儿》的总体概述
《宠儿》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性黑奴怀着孩子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但是奴隶主却一直在追寻她,那个时候她已经生下了孩子,由于当时的社会规定,奴隶的孩子依旧是奴隶身份,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那位女性黑奴将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杀死了。宠儿这个角色虽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因此很多读者对这个身份是比较迷茫的,她究竞是谁,作者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叙述。宠儿用一种迷幻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身世,这就对作品的奇幻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塑造,使得莫里森的作品有独特的地方,与其他的作品有了较大的分别。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丰富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在美国社会中,作者充分赞扬了生活在白人人群中的黑人那种坚忍不拔的品格和顽强的品质,尤其是面对社会的压迫时,他们总是不屈不挠。这部作品之所以对读者的感情带来一定的震荡,与它独特的语言叙述技巧是分不开的。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技巧从非洲种族的那种民间语言中解放出来,而且以诗歌的特色呈现给大家,可以说,在叙述方面,莫里森通过编织一种独特的风格,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虽然从非洲的传统语言中解放出来,但仍然采用的是非洲所特有的一种叙述传统,比如使用重复的、断断续续的语言策略,她成功地将传统语言与美国社会中的语言进行了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虽有现实,但同时又有奇幻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将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时间段进行糅合的思境。在这部小说中,语言节奏充满了音乐的乐感,而且比较随思的叙述风格更是加深了这部小说的美感。莫里森就是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与主流的文化进行融合,无论是写作的形式,还是在写作内容上,这部小说都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