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丽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三初级中学
一、核心概念界定
探索学业情绪归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归因。
从字面含义来理解,“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即“原因归因”。在心理学上,归因被理解为一种过程,是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学业成就归因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推论,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深刻影响。2.学业情绪的概念。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体验就是学业情绪。2002年德国心理学家佩凯伦(Pekeren)等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的概念,并对它作了界定,他们把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关系(如学习时感到愉快,成功时感到骄傲,考试时感到焦虑)的情绪统称为学业情绪。3.学业拖延。
拖延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推至明天,但至今在心理学上有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拖延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从不同的界定可以看出,拖延不仅仅是一个行为习惯的问题,也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关于什么是学业拖延,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没有直接对其进行界定。我们认为,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而未能按时完成或比较匆忙地完成任务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包括学生完成作业设计实施的学习计划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补救和总结等方面。二、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以往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学业成就归因是影响学业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业情绪是影响学业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三个因素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均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以往对于它们各自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学业情绪研究的不足。
一是研究对象只关注单一群体(如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没有关注整个中学(包括初高中)这个大群体,这就导致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和衔接的心理发展研究成为空白。二是研究内容多以理论介绍为主,从实证角度来说大多是对于学业情绪的测量工具的开发,但是对于理论模型的验证性研究不多,尤其是对于佩凯伦的理论模型的延伸研究更少。
2.学业拖延研究的不足。
一是研究对象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状况,而对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关注较少。而实际上,将要面对残酷的中高考的中学生们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更易采用拖延的方式暂时逃避学习任务造成的不愉快。二是研究工具大多引进国外关于大学生的学业拖延问卷,但是这些问卷可能不适用于研究中学生的拖延状况。因为中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与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开发符合我国中学生学业拖延特点的工具。
三是研究内容排除人格作用的影响,学业拖延不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还是个体因素(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己有的学业拖延研究较多局部关注个体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二者共同的作用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