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欣
河北省青县流河镇北蔡庄小学
当前时代,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需要培育综合素质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我国11年发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数学教学以培育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教学任务。因此,数学教育在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理论知识外,还要注意发挥数学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创新的作用。近年来,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育已经在实践中小有成就,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一、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小学数学能力培育是当前许多学者和小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新课标改革实施以后,小学数学课程变化巨大,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对于改变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教授、只注重考试分数的理念效果显著。但是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也发现了在培育小学生数学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部分教师在注意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会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数学能力的培育。这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策略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已教授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许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育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小学数学题目中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思维创新的重要性。小学生大家虽然知识基础相差不大,但是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差异在学习时接受度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入学时要积极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本班学生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育要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新思路、发散思维。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去掌控好课堂的节奏,最好做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敏锐的感知力,以积极地情绪展开学习。同时又要注意不能管得过于严格,注意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2)教师要注意知识教授的层层推进,不仅仅注重知识结果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获取的过程,将新课标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理念贯穿到每一次课堂上。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不断创新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比如说,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程时,教师首先将体积单位件的进率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一些简单习题的设置,让学生使用刚刚教授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体积单位件的进率。学生在这些参与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