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运红
邢台市辛庄小学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校园,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天生的好奇心、提问与思考以及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根据小学生们这些具体的表现,如何有效的凸显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师生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这样认为:成功的教学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同时也是建立在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当下,教师已经不在是传统课堂中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正在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的消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畏惧的心理,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仅是课堂中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益友。教师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温柔的动作都会在无形之中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让学生能深切的感受到来自老师内心的关爱,从而激起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相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粗暴的言语和举止都会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反感,使得学生们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只有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与民主的气息,才能让学生的内心和精神得到舒展。二、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问题是思维的第一动力,是语文学科研究的出发点。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会激发其学生们强烈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就充分的熟悉课文中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积极的为学生们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掌握好问题的深浅和灵活多样,表面是看似独立的问题实际上是与课文内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学习《童年水墨画》这首诗词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与教学计划为学生创设以下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将这首诗比作一幅画,你们会在画中看到什么?”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们遇到了类似的诗歌,就会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自主的进行思考。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学生们不仅会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还会反驳其他同学的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并做学生在自主学生过程中的指导着,适时的进行点拨与提示,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