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敬民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石家栏学区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学生之后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定的无趣性,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教学,学生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针对此现象,老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1.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我国目前还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这个环境中,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学生文化课成绩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式的教学,只让学生进行背诵。在现如今信息技术化的环境中,灌输式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课堂变得没有生机,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较低。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不能形成自身的主观意识,这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2.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过于地宠爱,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对于谦让友爱没有过多的认知,对于一些法律常识也没有储备,这会使学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安全等没有一定的概念,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能谦卑有礼的对待他人,对于他人的优点不能进行积极地学习,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影响。[2]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效性的相关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素材导入课堂。
在对学生教学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十分有利。有些教师在介绍新课程时只使用浅显的语言,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或事件导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说话要算数》时,老师要将教学的目标进行一个明确,让学生知道说话算数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场景进行再现,例如,向学生展现这样的画面:几个好朋友共同约定下午几点出去玩,但是由于一个人没有到,其余几人一直在等这一个人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场景让学生明白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没有按时到达,那么所有人都要等这一个人,之后的活动都要往后推迟。这不仅仅耽误了每个人的时间,同时还会使得朋友间出去游玩的兴致大打折扣,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不开心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想耽误和麻烦别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保证自身可以按时到达。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