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平
涉县鹿头乡杨家庄小学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除了考虑考试成绩外,还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但是就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为此,数学教师还要继续革新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尽力提升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问题具有这样的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入手,围绕问题来为学生构建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以此来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思维。然后,再从情景问题入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当中,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系和解题逻辑思维体系。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给学生焕然一新之感。比如,在课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当中,教师可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数的组成和整数计算的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场景:“周末的时候,琪琪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当中的运动鞋售价35.95 元,七巧板售价9.73 元、书包售价50.33 元、小熊玩偶售价60.27 元。买上述物品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若妈妈给售货员150 元,是否够付款?”,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事例进行分析,以此来结合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参考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列出算式并尝试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依据,围绕问题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整数加减法的规律入手来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讲解。
二、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以使得自身更好地看待问题,用比较创新性的思维进行快速地问题的解决,从而助力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引,带领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授“观察物体(一)”这部分的知识时,笔者为了使得学生能够革新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具备比较创新性的思维,能够具备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便会深挖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性研究。在课堂上,笔者会向学生展现一个物体,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能够围成圆圈,对该物体进行观看。在学生观看完毕后,笔者会向处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询问他们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样子。这样,学生便会依据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语言的表达。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发现他人与自己所描述的物体的样子有不同之处,因此对此比较好奇。见此情况,笔者便会让学生进行位置的调换,使得学生能够再次对该物体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发现现在所看到的物体,与之前所看到的物体有十分大的不同。依据学生所研究的结果,笔者会逐步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引学生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描述。这样,学生的思维便能够获得启发,能够使得自身的创新意识获得增强,让自身更好地进行了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得笔者的教育变得分外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