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梅
河北省武安市综合职业教育中心
一、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于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促生了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作的高节奏、高压力、高竞争。现代的高科技专业人才,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完善的人格特征。当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的工作环境时,可以进行自我调整,逐渐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农村中职教育学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农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落后的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都往往使得他们出现个性偏激、自卑、逆反、厌学、网瘾、早恋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加强中职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二、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
造成中职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影响等五方面因素。1.社会因素。
现在,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大都选择升入高中,进而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考落榜生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整个社会舆论还存在中职教育不如高中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差学生”的偏见。这使得中职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中职学生内心产生自卑情绪。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位学生心理的发展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巨大影响。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受制于家庭条件及传统观念,没有办法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做任何事情都畏手畏脚。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的性格变得软弱,不能接受失败与挫折。3.学校的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考核目标的评价模式,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重点都放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之上,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了大量有才无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体。同时,由于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的功利化,对教室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管不问。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4.学生自身因素。
毫无疑问,升入中职教育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散,加之进入中职教育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些自身的因素都有可能让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5.周围环境的影响。
初中及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飞速进步,使得不同年龄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明显。有时候,父母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比一定对孩子有多少影响,好朋友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感动的痛哭流涕。网络游戏、聊天工具、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让孩子和同龄人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同时也互相影响,出现了网瘾、早恋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上面五种因素互相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职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中职学校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心理干预力度,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依据不同阶段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新生入学之后,学校就应该积极开展相关心理教育活动。首先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掌握每一位新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以便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由于新生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所以中职学校对新入学的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今后的中职生活与学习之中。(2)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则要突出人际交往。经过了一年的磨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的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但在彼此的交往之中难免不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个别的早恋现象,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沙龙、青春期教育专题课等内容,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让他们能够克服交流障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顺利的进行人际交往。
(3)毕业生则要侧重进行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临近毕业,即将要参加就业,直面社会,许多中职学生为此产生心理焦虑是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此时就需要学校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摆正自身位置,依据自身实际,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