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雪纯
一、《济北诗话》的杜诗接受与评价
(一)杜诗笺注辨误
(二)“尽善尽美”的评杜之语
二、虎关师炼诗歌创作对杜诗的摹效
(一)诗歌语汇和七绝体式的仿习
(《漫兴》)的用心。(二)对杜甫所创之题的承变
《济北集》中《秋兴》《江村》《漫兴》等诗题,均为杜甫所创;而通过二人同题诗作的比较,可以见出虎关师炼对杜诗在题材和结构章法方面的继承,同时又展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诗歌风格。三、崇杜观念与虎关师炼思想的整体关系
虎关师炼诗学观念及创作的崇杜、尊杜倾向根源于两人思想的一致性,比较鲜明突出地反映在两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中,即学道匡君的用世观念和不拘“清淡”、情性雅正的诗学观念两方面的契合,这也构成虎关师炼的杜甫接受整体观念基础。与此同时,虎关师炼对杜甫的接受还受到宋代诗话崇杜倾向和影响,这成为虎关师炼尊杜、崇杜、评杜的直接来源。(一)从评陶看虎关师炼与杜甫思想及诗学观的一致性
1.学道匡君的用世观念虎关师炼将施“仁风”“德教”于民为己任,反对避世归隐、独善其身,从而对陶渊明的出处选择予以质疑,此种评价及逻辑结构特点则与杜甫颇为相近。杜甫在诗中多次提及陶渊明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唯有“陶潜解”(《可惜》),然而杜甫在塑造出“浊酒寻陶令”(《奉寄河南韦尹丈人》)、“陶公漉酒巾”(《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放浪陶彭泽”(《石柜阁》)之悠游形象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对陶渊明避世归隐的选择略有微词,如《遣兴五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杜甫以为陶渊明虽有“避俗”的追求,但仍对现世有所挂念,未能“达道”,功业既未成,隐遁亦非彻底。
2.不拘“清淡”、情性雅正的诗学观念
以经世济民为导向的人格模式是虎关师炼对杜甫加以至高评价并仿效摹习的根本因素,与此相关,两人皆表现出推尊“风雅”、言志而得雅正情性的共同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