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沿着黄河走

  • 作者: 海燕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684
  • □姚凤霄

      沿着黄河走

      □姚凤霄

    西纸坊

    我在西纸坊村闻到了时间的味道。时间以风的速度,把我抛到21世纪的时空维度。站在这个历史时段,向前向后放眼瞭望,世界呈献给我最珍贵的,独有浮出水面的,或沉在水底的——泥土。这些泥土古老而新鲜,它们一直都在,沿着黄河而来,澎湃着生命中的血液和骨骼,与生命为善,又与生命为敌。这些泥土从遥远的巴颜喀拉山间,从黄土高坡来,命中注定要流落于黄河下游的西纸坊。西纸坊的泥土与别处不同,有万千粒孕育生命的素土,也有性格迥异的陶土。想一下,世界之妙,大地神明,可不就蕴藏在寻常可见的一捧土里吗?

      西纸坊是山东滨州市的一个古村。喧哗的历史波澜如同流淌的黄河,历经千载的涌动和沉淀,从脚边的花草丛中沉静下来,在参天的青杨树林中消弭了嚣张和纷乱,呈现出现今安宁静谧的风貌。此地漫长的农耕历史,诉说着一代代的人生老病死,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亘古不变的四季轮回,延续惯常的景象,绵绵不绝的生死之意扑面而来。这里的人们用泥土种植庄稼,盖房子,用泥土烧制陶器。农耕文明绵延几千年,人们将牺牲和粮果呈献给神灵,把智慧经验留给后人,最后肉身入土,一番番轮回。

      黄河水自村边静静地流过,村子在黄河滩的树丛里扎下了根。西纸坊村建在黄河河道里,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我的认知里,古时的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地上河”,时不时会发脾气,给逐水而居的人们一些颜色看。依我浅见,沿黄河居住的人们应该把村子建在河道之外,有堤坝掩挡河水,人和财物才会平安无事,栖身之所得以长久留存。走进村子后,我才恍然大悟,我孤陋寡闻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个村子前人生存的智慧。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能明晓事理,增智生慧。

      时序刚过小满,黄河沿岸,暖热覆盖了周围的一切。舒适的温度溢满自在,人与物皆活得安适自如。我与师友们一同走进西纸坊村,村前排排高大的杨树将道路遮成绿帘洞,大片的树林屏蔽了外界的喧嚣,像一双抚慰人心的暖手,融化了胸中块垒,安顿了纷乱的情思。我们的脚步跟着轻灵的鸟鸣往村里走,人便感觉到村中有一股靠水而聚的“气”。这种“气”贯通了有形和无形的风水。村中有声和无声的讯息,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覆盖、环绕过来,一种美好贯穿身心。此时,我记起《易经》中的一段:“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以前对这几句话,我并无特别感受,现时想来,深以为然。也许这个村的前人对堪舆学颇有研究,在选择村址上,是下过功夫的。在西纸坊村里,我体验到了人在天道中运行,也在地气中流转。不由地说一句,此地风水真好。

      绿树掩映中,我的眼睛掠过时下寻常的景物,远远地看到有一处破旧的老屋。老屋无语,写满沧桑。我走近细看,老屋建在泥土垒筑的高台之上,有种任凭风吹雨侵,却傲岸挺立的气度。老屋虽然并不高大,但在村中的一片树林之中,颇压得住场子,人和动物都需仰视才行。屋前屋后高树四围,有了高树的庇护守卫,本居高台的老屋更显清宁。看标记,老屋建于1965年,它已经跨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满身的木头、黄泥、盖草、砖瓦,叙说着居住在这里的人和黄土之间诸多的故事。老屋上下没有一块石头,所有的物件,都是泥土里生长或衍生出来的。墙根被岁月侵蚀破损的砖块,是泥土烧制的,数一数,只有薄薄的七层。长方形阔大的泥坯,层层叠叠垒筑到屋顶。屋顶有木头框架,屋南有两个方形木格窗子,门有些单薄,已经老旧不堪。屋顶盖满的草,草已经被时光咬得酥碎,草之上盖了红瓦,瓦已经暗淡无光。我细数老屋的建筑材料,全与泥土有关。老屋屋门右侧被烟火熏得黝黑,屋门边的泥墙表面已经脱落,露出了一层层的方块土坯,这些土坯大而厚实。我盯着一块土坯看,仿佛手握一把钥匙,准确地插入了神秘的门锁,大门轰然开启,犹如打开了时光的魔镜,旧时的天、地、人,辛劳和苦楚,善良和愚昧,灾荒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以全知视角,蜂拥而出……

      夏日骄阳火球般燎烤大地,刺眼的光芒覆盖着赤膊光脚的一家老老少少,一群人来来往往,不停地弯腰、下蹲、起身,忙碌着,他们在黄河滩上制作盖屋用的土坯。运来黄河滩的土,挑来黄河里的水,加上麦秸草搅拌在一起,用尽力气捣匀,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再用木锨铲着泥,运到远处平坦的地方,放进木头框子里,用手抹平。但不管怎样尽心尽力,每一块土坯上都会留下人的泥手印,沾点水,尽力抹平抹光。轻轻提起木框子,小心翼翼地保持土坯方方正正的样子,一块土坯才算完成了一半。一个土坯用泥的重量,大都在五六十斤。和泥、搬运泥的过程,极大的考验着人的体力。汗珠子摔八瓣,那是轻松的说法。事实上,人们的汗水,在被阳光晒黑的皮肤上像小溪般流淌,从皮肉筋骨里生出的力气,被重体力活一点点掏空。常常干着干着,就饥渴难忍。脱土坯的人喝水多,一陶罐水很快喝光,饭量也大得惊人,一口气吃十多个面饼,才能饱腹。脱土坯是折磨人的活,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四肢无力,疲乏得很,连说话都懒得开口。脱好的土坯,要在烈日下晒干,才算完成。

      这家人的运气并不好,老天没有怜惜他们的辛劳,刚刚脱好的土坯不等晒干,大雨倾盆而下,土坯坍塌,涣散一地。扶不起拿不走的一滩烂泥,已经与黄河滩融为一体了。一家人几天的辛劳,在大雨的冲刷下化为乌有。草屋外大雨喧响,草屋内女主人低声抽泣,她的软弱和温良,源自母性慈爱的禀性。母亲心疼全家人的辛苦付出。她在灶上弯腰忙碌,为家人准备简单的食物。父亲抽着旱烟,陷入长久地思考。大雨倾盆,时光被虚掷,生活的本质,从缓慢里现出身来,生活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心灵指向。要盖一处冬暖夏凉好屋,是一家人长久而共同的期待。父亲的头脑中,快速滤过黄河滩上的一切,特别是那汗流满身的苦楚和心血的掏空,仿佛许多的折磨都是为了这一刻,这一刻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和生活阅历来支撑。这一刻,他不动声色,平静,举重若轻,随遇而安。父亲的坚韧与刚强给一家人定心安神。等待天晴日出,一家人从头再来。

      蛮荒的年代,人们无法掌控和改变环境,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来年暮春,春夜河滩,天河可揽,河月光明。还是这一家人,他们借着月光,走进拂晓的时段,再脱土坯。得了经验,趁着夜色清凉,消除了太阳酷晒的烦恼。春日雨少,回避了被暴雨冲毁之忧。一手抱着月亮,一手托起太阳,黄河滩上的一家人在风雨中成长成熟。

      日常的生活里,孕育着丰厚的道理,生命的智性,使人们拥有了思考和改变。人生来去,快行慢走可以选择,唯有觉悟的那一刻,让人心灵安详。那是带着独特味道的漫漫时光,盖屋要用土坯几千块,干燥后的土坯,每个大约三四十斤,一个个运回村子摞起来,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才起屋。多少力气和汗水,才能喂饱这些盖屋的物件,想一想都替这一家人感慨万端。这个老屋从备料到建成,时间拖了好几年,燕子泥窝一样,一家人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备下盖屋的材料,老屋在勤劳的一家人,布满老茧的手中,从大地上巍然站立起来……“走吧”,同来的人喊我一声,我才从幻象中回过神来。

      黄河滩上,人们的生存能力,堪比《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之物,以泥土做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们耕种、收获、盖屋,制陶等众多的现场,引发后人不同的想象。这些想象凸现又消弭,断裂又接续,给后人提供了无数的空与满,色与相。一代代传递的心灵感应,一代代更新的生存技能,在时间的长河里,矗立起一个个走向现代文明的里程碑。黄河滩上的滨州人,有了前辈骨子里的传承和影响,建设多么高端的城市农村,都是有理由和根基的。

      再看现在,村子里的能工巧匠构筑的新建筑,新器物,大都是砖石水泥木头金属玻璃并存,以前盖屋领衔主唱的泥土,反而不见了踪影。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的悲欢离合,无数的诱惑,将众多物质的门槛轰然打开。人的生活和生命,有了新元素进入,越发丰富多彩,现代人能力的庞大和智慧的延展,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不久的将来,也许人工智能能够撑起我们这个世界的半壁江山。这个临界点就在当下,我们身在其中,还不识其真面目。我们被时光推着向前走,我们没有选择。

      我沿着一条窄路,走上另一个高台上的房子,这处房子新,用砖石垒成,怎么看都透出一种现代住房的类同感和时尚气息。房前有两个老汉在喝茶,我向他们问好,与他们聊天。我问,你们为何把房子建在黄河滩上,不到堤坝外建房子呢?答,在黄河滩上建房子相对安全。我在心里惊呼,在河滩上建房子更安全?什么道理?我问。黄河汛期一到,不把你们的房子冲毁了?答,不会啊,很多年了,黄河没有发大水,即使发大水,我们的房子都建在河滩的高处,只会被淹,很少会被冲毁。反而在黄河大堤外的房子危险,一旦黄河决口,房子冲毁,家破人亡,危险更大。其中一个老汉指着对面的老屋说,你看,对面有黑罐子的那个地方,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他说,我七十多岁了,从记事起,见到最大的一次大水就漫到那里。我看了那个地方,离高台上端很近了,但高台上的老屋没有被淹之虞。这里的每一处老房子,都盖的不一样,好像每一家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一样。我说,你们村里的古窑不少啊。答,嗯,有七座,老一辈就有烧窑制陶的传统习惯。我问,你们这里有陶土?答,有啊,黄河滩上有。我们村的人会脱土坯盖屋,也会做陶器。我们这里有七座窑都不一样,馒头窑、升窑、葫芦窑、龙窑、景德镇窑、高谛窑、登窑。老汉爆豆子一样说得溜,惹得我笑起来。我说,我看到的窑都是新建的,以前就有吗?当然。我们村在原先的窑址上做了整修,更好更齐全了。要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会来这里?有好看的,你们才来不是吗?我笑着点点头。老汉问我,你去儿童游乐区了吗?带孩子来玩,项目不少,大人还可以玩丛林CS对战。我说,没有,我没玩过丛林CS对战。两个老汉都笑了。我不及古村老汉时尚呢,许多世事,他们看得明白,高人在民间。

      我不能久留,向他们挥手告别。黄河滩的沙土,细腻而散漫,人走在上面脚底感觉软软的。沙拉沙拉,沙拉沙拉,沙土与脚不停地交谈,不知道人的脚带走了多少沙土的梦,也不知道沙土给了多少人生命的力量。我边走,边在心里揣摩两个老汉的话。下午的阳光自然熨帖,花花搭搭的树影子洒在沙土地上。我始终没弄明白这个古村,为什么名字叫西纸坊。我见到的村里人,他们都说不清。也许西纸坊的村名有着深远的历史含义,村子里的某些秘密保存了谐音,或是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指向。也许,西纸坊的村名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前人随口说的。世上的每一个村名,大都是这样的。在西纸坊村,时间味道随泥土而来,历史的味道依傍泥土,让人觉得特别醇香。

      下午的阳光虽然已经减了威力,但光线丝丝清晰,不见半点朦胧和迷离。阳光打在杨树梢上,照得树头跟泼了绿漆一样,看起来那么不真实。天空蓝得直爽,宏阔浩荡不见底,竟然没有云朵点缀一下,蓝得让人忧伤,美得让人无望。我仰头望了许久许久,想着这里的泥土思绪万千。等我离开村子时,满眼都是泪。奥修说,悲伤有它自身的美,值得庆祝。

      也许时间就像天空一样,再多再少,我们都看不透,丰满也清瘦,众多也稀少。这时间,覆盖着你我,也覆盖着黄河滩上的古村——西纸坊。

    去见黄河水

    我要去滨州看黄河水,主意打定,思绪便飞起来。心念心想地与水亲近,与大河亲近,有种在水润润氛围里,过美日子的沉醉感。

      家乡大旱三年,让我盼水盼雨的渴望越来越深沉。寒天盼着下大雪,热天盼着下大雨,但希望总是落空。夜里醒了,拉开窗帘看看,可有湿湿的雨丝飘过来?没有,一天繁星,好像伸手便可摘几颗。或是月光朗朗,天宫银子库里的月色,不见减些光芒。窗外,楼房树木在黑色暗道间安睡。潇潇的雨夜,哗哗的雨声怎么就不见踪影呢?前些日子,潍河放水了,干涸了三年,裂了大纹的河底,流进了水。水流很慢,但总算有水了,水是引黄济青干渠里放过来的黄河水。这水来之不易,是政府花了钱买的。以前天赐的水,现在却要拿钱买,让人有种黑白颠倒众生可怜的荒芜感。大自然竟然这么吝啬,不容人和物得到水的润泽。反思一下,人对周围环境影响太大,对自然索取太多,大雪和雨水的赐予和恩惠,便寡淡了。有雨的云,在天上自在地飘,也不念及人和物对水渴念的情分,就那么随了风远去。黄河之水从遥远处引来,在潍河河道中央,有一股清流潺潺而来,泠泠做声,带着一种灵性和焕发生机的神采,点亮了我暗淡许久的欣悦情绪。

      我来到这些水的源头黄河岸边。来到博华现代农业示范园,满眼都是水。这里空气好,湿润润的气息氤氲在四野之中。水肥富足把农田,荷塘,花园、林地滋养得满眼葱茏,花团锦簇。我不停地赞叹,这么多的水,这么好。这是有形的财富,无形的幸福感啊。想一下,丰富的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根基,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一条沟渠伸向远方,渠边的芦苇水草郁郁葱葱,我站在渠边静静地观察水中的物什。水中有几丛杂草和零星石块,密集又散淡,带着潮湿水气,美妙成一首安魂曲。一种流畅,宽和,润泽,不停地改变着细微的局部,进而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场域。我伸出手与水相亲, 津津的感觉传递着过来,柔软、干净、贴近肌肤,一种安心安宁的感觉是水给予的,我被水的灵韵气度和自在节奏迷住了。也许,从古至今,人就深知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切肤之感和透心之思融在骨子里,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明白,水是生命的能量和力量之源。

      眼前的小乔木,小灌木,还有贴着地面生长的野草野花,随着风摇曳,它们有水做基底,气定神闲,安之若素。向前走,有一大片荷塘,青青如盖。荷叶附在水面生长,或立出水面撑起绿伞,当然水下还有游鱼和诸多生物在,它们尽情享受水的恩泽。我看到有人拿了细水管子向荷塘里喷水,便问为何?人说,为了荷塘生态环境好,往荷塘里撒一种杀菌剂。

      我看到,迎着阳光,雪白水柱远扬,散开,荷塘的水面上激起无数水花,荷叶被水花激得摇摇晃晃,很是受用的样子。有人说,快看啊,那边有只鸟站在荷叶上,我很仔细地搜寻,但始终没有看到,很遗憾。我眼力不够,还是看的方位错了?不知道。也许,我无缘见到那只漂亮的鸟儿。

      云影和鸟的翅膀,眷恋这里荷香的清雅,过来凑趣了,他们在空中守望这管弦水声。流水带风,散淡不羁的风,从水边来时,竟然把云霭邀了来。浅白的光,伴了清冷的光,有一幅幅水粉画的模样。树林和野草,飞鸟和游鱼,还有无处不在的空气,蕴含各种各样信息的气场,组成了这个地方的气质和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不能言明,但它就在这里存在着。她是活泼开朗的,张扬又自大,开阔又颓废,甚至有些艳俗。

      农业园区内有很多海棠树,海棠果密密层层缀满了树,绿的紫的红的,这些果子还酸涩,秋天熟了才可以吃。我坐在车上看,各种苗木一闪而过,树的品种多得数不清,眼睛都有些疲倦了。夺人眼球的是,林子下一群群草鸡和大鹅,它们自由觅食游逛,它们这是从上世纪穿越过来的?现在的鸡鹅大部分都活在笼子里呢。

      虽然我在这里的时间就那么一点点,我却视之为黄河决口般美的震撼,这里消解了我的某种悲伤。时间似乎悖逆心性而行,那就清水洗心,不再只看重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人的灵魂在躯体内外,出进自如。灵魂在躯体之内,灵与肉融为一体,生活或磅礴或安逸。灵魂在之外,灵肉不谐,自觉意识坍塌,行尸走肉,身体堕于黑暗。想起人们在夜里给小儿叫魂,就无法对灵魂的有无证伪。

      园林衬着晴空,风儿一吹,花草树木绿浪汹涌,博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灵魂在哪里呢?我觉得水是这里的灵魂。有水,灵魂是美的,和谐的。这里所有的美来自无处不在的水,从黄河引来的水。

      我喜欢这里,像喜欢我居住的小城一样。我不远望,就看脚下。花草轻轻站在土地上,花瓣摇在叶子之间。土壤中的水滴,沿着花草浮上来,哗啦啦的碎了外形,无数的欢悦被打开,肆无忌惮,对着天空和阳光歌唱。水滴面对广阔,晃过无数身影后,生长成叶子花朵果实。我看到无数的水滴消失,更看到千万个水滴定格成花草树木。我窃喜,我可在巨大的水滴下临风而坐,起一声幽幽的古埙。

    黄河岸边的麦子

    旅途中一闪而过的类同景物,疲累了眼睛,我索性两眼一闭,神游万里。脑海里某个邈远的金色黎明漂浮在虚空里,飘着飘着,我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车子颠簸了一下,我醒了,但依旧闭着眼不愿意睁开。听到有人在耳边说,这么多麦田啊。我睁开眼,坐正身子向车外看,哦,真是有麦田。黄河岸边的麦田,正以光色、声音、气味等各种讯息,取回我处于刚睡醒的淡薄意识。麦田里麻雀起落,蛱蝶纷飞,风吹麦浪,麦田的味道芬芳成一团团的重磅诱惑,向我抛过来,我被彻底击中了,喊了声,哇,麦子的海!问身边的人,这是在哪里?人说,这是黄河边的麦田,中裕食品公司的麦田。

      下车,下车看看。只一句话,就让一群人站在麦田边。微风过处,麦浪滚过来,一层层一遍遍,麦子们仿佛在喊,带我走吧,还有我呢!这些可爱的麦子,多有趣。

      我走进麦田采了一穗,仔细端详,麦子还没有金黄,但已经粒粒饱满,摘一粒,去掉壳和麦芒,麦粒还是绿绿的。填进嘴里,咀嚼回味,麦子的清香满嘴打转,我一下子找到了年少时拾麦穗的感觉。旋即,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法国画家米勒的传世油画《拾穗者》。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弯着腰低下头,捡拾落在地里的麦穗。她们穿着粗布衣衫,笨重的木鞋,看不到她们的脸,但能感觉到她们很劳累了,忍耐、谦卑、忠诚,在生存面前,她们虔诚地低下头。人与土地,土地与麦子,人与麦子,息息相关,质朴的农妇,凝重的身躯和动作,似乎能够诠释出劳动者生存的重压。法国的拾穗者,因为一幅油画闻名世界,中国的拾穗者呢?中国的拾穗者生活的压力更重。中国历代都有因为争夺麦子而引发的战事,诸葛亮司马懿的兵戈对决,麦子就是一个梗。麦子让多少人魂牵梦绕,悲喜难禁,又有多少人间的故事因它开启和止息呢?

      去年,我读到了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本书让我脑洞大开。我从另一层面上解读了麦子。《人类简史》中说,人类从采集狩猎到农耕定居是历史上的一大骗局。人认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驯化”(domesticate)一词来自拉丁文“domus”,意思是“房子”,真正把人驯化的不是房子,而是种植。何来人被植物驯化一说?人类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是一场农业革命,种植小麦豌豆,驯养羊牛,等等。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多,但没有让人们过得更加悠闲,反而比采集狩猎更加辛苦。人类原本是杂食的猿类,吃的是各式各样的食物。农业革命之后,小麦这种世界上最成功的植物,通过人的手,就占据了地球上大约225万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积,差不多有英国的十倍大小。

      我想,小麦做了什么,驯化了四处游荡的人类?小麦的秘诀,就是为人所用。人类掉进了“农业革命”的陷阱里,乖乖就擒。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可以有不被小麦驯化的生活方式了。自从人类跟小麦亲密接触后,许多奢侈品成为人的必需品。人们朝着变成神的方向走了,孙悟空的千里眼,顺风耳,力大无穷,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人们通过科技发展,都基本实现了呢。

      午餐,我吃到了中裕小麦粉做的馒头,香甜的味道勾起许多联想。听滨州人说,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把小麦从种植到加工消费,做成了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圈。他们生产的食品绿色、有机,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是的,此言不虚。我眼见并亲历了黄河三角洲的富庶,为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而赞叹。

      我可以安心的是,人类当初寻找生活轻松的初衷,在黄河岸边已经实现大半。田野令人愉悦,餐桌丰富香甜,生活便捷安宁,人们精神斑斓。如此看来,沿着黄河走的人们,眼睛不会疲惫不堪,明亮的眼神可以充满温情地映照未来。

      责任编辑 张明晖

      本文标题:沿着黄河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1235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