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回到人群中

  •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772
  • 陈思呈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剧情是大家熟悉的:在那个美丽优雅的小镇上,有独居的玛莲娜,一个因爱慕而长期偷窥的少年雷纳托,以及街坊们满怀恶意的心灵。玛莲娜因为长得美艳,被男人狎污,被女人造谣,小镇上只有13岁的雷纳托对她存有善意,他明白她的无辜,但没有能力保护她,亲眼看她被嫉妒和仇恨推搡在地,坐火车逃离小镇。

      这部电影令人费解的是结尾。玛莲娜离开小镇之后,她的丈夫卻回到了小镇,他的战死只是一个误传。这时雷纳托告诉她丈夫所有的来龙去脉。于是夫妻聚首,玛莲娜挽着丈夫回到小镇,她身姿微胖,略有老态,人们依然围观着,半是挑衅半是好奇地向她问候。玛莲娜稍作犹豫,回应了早安。整个市集顿时被这一句话点燃,人们纷纷表达问候,卖衣服的人甚至把衣服塞给玛莲娜,声称钱不急,可谓其乐融融。

      相比而言,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让人好理解多了。《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她的一大家子娘家人跟西西里岛小镇的人们很相似。白流苏与三奶奶四奶奶之间有最直接的经济利益,火拼更惨烈,但她们又在同一个家庭里,白老太太还在,这又形成掣肘。

      白家那种阴损的恶意,比《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血腥张扬的恶意,更符合现实,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有玛莲娜那样惊人的美艳,而更容易体会到白流苏的处境。白流苏家人们的恶意看起来如在身边。白家曾这样安排从香港铩羽归来的白流苏:“经大家先议定了,家丑不可外扬,然后分头去告诉亲戚朋友,迫他们宣誓保守秘密,然后再向亲友一个个探口气,打听他们知道了没有,知道了多少,最后大家觉得到底是瞒不住,爽性开诚布公,打开天窗说亮话,拍着腿感慨一番,他们忙着这种种手续,也忙了一秋天。”

      白流苏十分明白自己与这个大家庭(已)恩断义绝,所以她专心致志想着逃离,只要能有条经济上的活路,即便做范柳原的情妇,也比留在那个大家庭强。

      玛莲娜呢?已经见证过那毫不掩饰的恶意,还要回来再感受一遍。这样的选择,实在想不通。唯一的原因大概只为了成就导演的戏剧化安排,供观众们继续费解。

      我很小就知道人群里的恶意是常见的标配。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邻居小姑娘告诉我说:“邻居姐姐已经二十岁了,还不结婚,她真坏。因为她漂亮,不结婚就能吊着很多人追她。”

      邻居小姑娘说这话的时候不过七八岁,她只是母辈们的传声筒,她只是以此让我知道——人们任何的私生活都可能会被恶意解读。

      但这种解读很特别吗?并不特别,更多的人通过这种解读进行社交,彼此分享获得友谊。一起做一点微小“恶行”的人们会不会更加亲密一些呢?

      只要有人的地方大概就有类似的恶,玛莲娜只是因为过分美艳,所以把那种微小的恶燃烧成熊熊烈火。作为普通平庸的一个人,我当然没有解决的必要性,我也没有什么解决的可能性。我想起一位好友近期写的一句话:“一个人拥有的人际牵绊,越简单越幸福。老年如果像一棵冬天的树那样活着,应该是蛮好的吧。我希望我是的。”

      我又想起另一个好友在微博签名上写着里尔克的句子:“你身边的人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

      我还想到有一个朋友突然间退掉了微信上所有的群,我觉得未必是发生了什么事,他大概也只是想疏远一下人群而已;但这么做代价甚大,那些被他退掉的“人群”无疑视其为一种背叛,在某个程度上他走了一条人际关系上的不归路。可转头一想,这个淘汰体制也不错,留下来的人际关系,大概就是冬天的树那样简洁的枝条了。

      是的,身边有不少想疏远人群的人,他们都知道人群的剥削,但是更多平庸的拖家带口的人,一边感受着人群的剥削,一边需要人群的保护,默默进退,调整自己微妙的分寸。

      易茗荐自《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第7期 ? 小黑孩/图

      本文标题:回到人群中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1618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