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小说
文章内容页

康熙:好名必被名声累

  • 作者: 民间故事选刊·下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586
  • 康熙非常喜欢好名声,所以他将“宽仁”当成治国理念,处处打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他认为皇帝要对臣予以礼相待,因此很会体贴臣子。有时宴请大臣,为了避免大家拘谨,他并不亲自参加,还特意传旨让大家多喝点儿酒,高兴高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甚至邀请大臣到中南海钓鱼,并让他们将钓到的鱼带回去,让家里人尝尝。他在外巡行,会专门请随行的大臣到行宫参观,还亲自当导游,遇到名胜就亲自指点讲解。文渊阁大学士生病了,康熙嘱咐他去泡温泉,还让他注意养生法则,少吃人参、不食生冷之物、多吃牛羊鸡鸭肉。

      就连对犯罪之人,康熙也很宽宏大量。某一年夏天,北京天气炎热,康熙下令改善被关押在京城监狱的犯人的待遇:狱中多放置冰水以降温,戴枷锁的犯人也要少戴点儿锁条,一些期限未满的枷号人犯也可以暂时释放,等三伏天过去再补全日子即可。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下达圣旨:要将天下丁银(即所谓的人头税)固定在现在的数字上,以后再生人丁,免征银粮—这就是后人概括的“永不加赋”原则。

      如此种种作为让康熙的好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从大臣到百姓无不对他交口称赞。然而,对封建帝王来说,好名并不是好事,好名过头甚至会给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为了做明君,康熙向百姓承诺要“永不加赋”。然而康熙在位时期并不太平,朝廷常有规模较大的战事,而打仗是要花大钱的,对各个地方来说,他们要担负兴修水利、赈灾扶贫等责任,也非常需要钱。但康熙从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钱款,又不允许他们加赋,一些地方官府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很难做到。

      那怎么办?地方官员想出一个馊主意:收陋规。总督、巡抚收布政使、按察使的,布政使、按察使收道员、知府的,道员、知府则将目光盯向下属县令。县令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征收田赋时额外加征“耗羡”:老百姓交粮食的同时还要交“鼠鸟耗” (在运送过程中可能被老鼠或鸟类吃掉一部分的损耗),交银子时必须加付“火耗”(从民众手中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整锭大银交给朝廷,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叫火耗)……康熙后期,各地征收的火耗,全国平均为30% - 40%,山东与河南则达到了80%!

      羊毛出在羊身上,康熙想减轻百姓负担,实际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这可能是他事先想不到的。然而,当大臣建议他将火耗明定标准、依规进行监督时,康熙拒绝了。他下旨说:加派火耗,地方官尽可以去做,别收得太多就是;至于要朕亲自下令加收,朕不干。

      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康熙宁愿看着百姓沉沦在痛苦的深渊。他的“好名”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是不仁义的。顺治和康熙中前期,官场虽有腐败,但还可以收拾,假如康熙听从建议,将火耗合法化,并适度提高官员工资,官场肯定会清廉得多。可惜这样的历史机遇被康熙错过了。康熙后期,从朝廷到地方,贪官遍地,遇到灾荒,老弱病残者只能等死,年轻力壮的人只能背井离乡逃荒,朝廷距离全面溃烂已经不远。

      好名者必被名声所累,这一点,康熙也许到死都没想明白。

      选自《传奇故事》2016.10.2

      本文标题:康熙:好名必被名声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3743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