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小说
文章内容页

古人最喜欢种植哪几种树

  • 作者: 民间故事选刊·下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912
  • 槐树:先秦时的官方绿化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樹。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迁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病消灾之神树



      “柳暗花明”“桃红柳绿”,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病消灾。

      古人迷信“柳可驱鬼”,南北朝时,民间已出现了门前插柳的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此时歌咏描写柳树的诗文也最多,贺知章的《咏柳》,浓缩了古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树的数量远多于槐树。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树木约有170多棵,其中柳树占了大多数,堂前屋后,路旁水边,总不少曼妙柳姿。

    榆树:活命树、救荒树



      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广泛栽植。既没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盖因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明朱《救荒本草》也记载了榆树的各种“救饥”之法。

      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梧桐:“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前栽碧桐,后栽翠竹”。如果再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这也使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今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

      此外,梧桐还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知岁时”的灵树。

      选自《人力资源报》2016.12.29

      本文标题:古人最喜欢种植哪几种树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3790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