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防
关键词:人物刻画 意象符号 写作技巧 人性 社会现实
摘 要: 作家阿瑟·黑利笔触犀利、文风严谨,其小说《讹作》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罪恶及深层的社会现实。
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20-2004)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英国卢顿市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十四岁时,窘迫的家境迫使他放弃了学业,开始养家糊口。二战爆发后,黑利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中东和印度执行任务。1947年,他离开英国,定居加拿大,先是在多伦多的一家工厂里做营销,随后又做了杂志编辑和广告发行等工作。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志不在此,于是立即辞职开始了剧本写作。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为黑利提供了广泛的写作题材和独特的写作视角。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出生于英国,定居于加拿大的阿瑟·黑利,其每一部作品却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而且都是通过讲述发生在某个行业内部的故事,来展示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某一个画面。
阿瑟·黑利作品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题材,更主要还是在于作者笔触犀利、文风严谨,以不动声色的口气,轻描淡写地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和事表现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黑利大部分作品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书中的故事一般都被设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开始就引入主要人物和场景,全无拖沓,在交代任务和事件关系的同时,也点出了矛盾冲突。随后,人物与事件交相错杂而进,矛盾叠生,波澜起伏,直至故事的最高潮。
《讹诈》(Blackmail)是阿瑟·黑利的著名小说《旅馆》(Hotel,1996)中的系列故事之一。故事发生在旅馆侦探长奥格尔维(Ogilvie)与公爵夫妇之间:公爵夫人发现公爵嫖赌的隐情后跟踪其行迹至一赌博场所,在她和公爵返回旅馆途中因公爵酒后驾车而酿成车祸,将一对母女(行人)撞死。为了逃脱责任,公爵夫妇仓皇逃离现场,最后将肇事车辆藏匿在旅馆车库的角落。但公爵夫妇诡秘慌张的举动被旅馆侦探长觉察,他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就在警方加紧追踪肇事车辆之时,侦探长趁机到公爵夫妇住所进行敲诈。胆怯懦弱的公爵吓得不知所措,而公爵夫人却与侦探长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公爵夫人最终以两万五千美元降服侦探长,让他把肇事车辆驶离当地,以达到销毁罪证、逃脱惩罚的目的。该作品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睿智与严谨。本文将以人物形象刻画、意象写意及作品独特的技巧运用等为出发点来探讨这部作品备受推崇的原因。
1.人物形象刻画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外在形象通常被认为是其身份、教育、涵养等内在品质的外化。在《讹诈》这部作品中,作者阿瑟·黑利正是抓住了这一表现技巧将作品中互为对抗的两个主要人物(侦探长和公爵夫人)的外貌描写得淋漓尽致。
我们首先对有关侦探长外在形象的描写进行分层解读。(1)形体。作者使用了“obese”(肥笨),“gross
jowled face”(满脸赘肉),“fleshy fingers”(肉指),“smugfat face”(满脸自鸣得意)等词及短语,把一个体形肥胖、满脸赘肉、蠢笨、自鸣得意的侦探长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眼睛及眼神。眼睛是透视心灵的窗口,作者对侦探长眼睛及眼神的描写着墨颇多,“piggy eyes”(贪婪的双眼),“eyes bulged”(眼睛要跳出来了)。这一系列对眼睛及眼神的描写凸显了侦探长贪婪的本性;(3)声音。除了视觉角度的描写,作者从听觉角度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人物形象“his 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极不协调的尖嗓音)。侦探长独有的音色听起来给人以神秘不实且不舒服之感:声音刺耳却不洪亮、音调超高而不和谐、假声假气、矫揉造作;(4)举止。作者对该人物动作举止的描写细致生动“clucked his tongue reprovingly”(咋舌),“puffing a cloud of blue cigar
smoke”(吐烟圈)。咋舌、吐烟圈等举止突出了侦探长粗俗、无礼的形象。(5)语言。语言是透视一个人身份、教育、涵养等内在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在与公爵及公爵夫人进行的话语交战中,侦探长频频使用俚语,所用的句子不合乎标准英语语法及文法。斟酌他的语言,一个缺乏教育、没有涵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概括而言,在对此人物的描写中,作者所用之词均含有贬义语义成分,即使看似褒义的self-assurance(自信)一词,其内涵意义也为conceited or arrogant self-sufficiency(自负),同样具有贬义的色彩。通过对侦探长体形、眼睛、声音、举止、语言的描写,作者把一个肥胖、蠢笨、贪婪、神秘、肮脏、粗俗、无礼、缺乏教育、没有涵养、自鸣得意的负面形象呈现给了读者。
在作者的笔下,事件中与侦探长相对立的公爵夫人的形象也变得栩栩如生。这里同样采用分层细化的方式,对公爵夫人的形象描写进行解读。(1)气质。克罗伊敦公爵夫人,具有三个半世纪以来祖传的高傲天性,“冷静地盘算”,寥寥数语,作者已将一位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精明强悍的公爵夫人呈现在我们面前;(2)眼睛及眼神。“灰绿色双眼放着光彩”,这两处对公爵夫人眼睛及眼神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这美丽的、灰绿色的双眼中透露的满是智慧。虽然不动声色,眼神中却满是威严;(3)声音。“她说话的声调简直可以把所有熟悉她的人吓倒”;“她的声音如皮鞭猛抽”。外表温文尔雅、气质高贵的公爵夫人面对“讹诈”竟也会抛身份于不顾,大声呵责对方,给对方以震慑;(4)举止。“她紧握双手不让人看到它们在颤抖”,因为无法隐瞒事实公爵不得不将肇事事件和盘托出,面对这一现实,公爵夫人虽几近崩溃却仍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这一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公爵夫人理智、精明的人物形象;(5)语言。公爵夫人所使用的语言极其符合自己高贵的身份,语言正式,用词讲究,还间或使用法语,暗指她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过对公爵夫人气质、眼睛、声音、举止、语言的描写,作者把一个出身高贵、地位显赫、气质高雅、清高冷傲、精明强悍、理智霸道、极具涵养、教育良好、说话用词考究的形象呈现给了读者。在对此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偏向于选用含有褒义语义成分的词语。作者对公爵夫人略带褒奖的描写意在揭示其冠冕堂皇的外表掩盖下的罪恶的人性。
显然,作者对侦探长与公爵夫人的描写已形成一鲜明对照。层层对比,二人的外在形象、性格特征及言行举止互为映衬,使得人物形象愈加生动。
2.“烟”的意象
侦探长与公爵夫人之间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叙述者并没有直接陈述,但读者通过解读作品中关于cigar(烟)的一组描写,便可一目了然。“烟”作为作品中的一个意象符号,成为事态发展的有力线索,贯穿作品始终,这显然是作者的精心选择:一方面用以交代双方较量的时间(前后不到两支烟的工夫),暗示事态紧急,不容拖延;另一方面则通过侦探长对“烟”态度的前后转变,暗示双方交锋态势,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侦探长刚刚走进公爵夫妇家门时,烟随人至。这是作者对烟的第一次描写。这段描写暗示人物身份卑微,仪态粗俗、无礼;接着,作者详尽描述侦探长弹烟灰、掷烟头等动作,一系列举动暗示侦探长的粗俗无礼,同时传达出他悠然自得、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心态;然后,作者详尽刻画了另外几幅画面:侦探长对公爵夫人“不要吸烟”的警告置若罔闻,他不仅接着抽另一支烟,甚至还把烟伸到公爵夫人的鼻子底下进行挑衅,其得意忘形的嘴脸进一步显现。与此构成强烈反差的是:该作品的最后一句,“This
cigar botherinyou, Duchess? As she nodded, he put it out.”(您讨厌这雪茄吧,公爵夫人?她点点头,他随即把烟掐灭了)。该描写传达出侦探长对公爵夫人的关怀备至:考虑到公爵夫人对“烟”的反感,他主动将烟灭掉。这与作品开头侦探长无视公爵夫人的“灭烟警告”形成极大反差,表明这场较量最后以侦探长的妥协而告终,人物处境发生根本性逆转。
3.细微之处见精湛
除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及“烟”意象符号的应用,阿瑟·黑利精湛、高超的写作技巧在细微之处也堪称一绝。
(1)疑问式命令句
“我丈夫和我都讨厌烟味,请你把它灭了吧。”
公爵夫妇犯罪后潜逃,本已如惊弓之鸟,偏在此时接到神秘电话,而电话预约者却故意姗姗来迟(比预约的时间晚到一个小时)。因此,当旅馆侦探长奥格尔维终于口叼雪茄出现时,尽管他肥胖笨拙,外表粗俗丑陋,且满嘴说着不合语法的俚语,一向高贵霸道、清高冷傲、说话用词考究的公爵夫人也不得不忍让三分。此时,社会角色暂时隐退。要在平时,她会用何等语气呵斥这个小人!不过,此句虽是疑问语序,却没有问号,朗读时用降调,貌似礼貌请求,实是命令,表明公爵夫人对奥格尔维的厌恶、不满、恐吓与威胁。这是忍让后的折中选择。而奥格尔维仗着掌握公爵夫妇犯罪的把柄,尽管自己在他们面前地位低贱,但目空一切,通过藐视的眼神与一系列的无礼动作与语言挑衅公爵夫妇并对其进行威胁与讹诈。
(2)称呼语
作品中,公爵对其夫人的称呼不变,而侦探长奥格尔维对公爵及其夫人的称呼却在不断地变化:
公爵对其夫人的称呼为“old girl”(老太婆),这一称呼语既有爱昵、戏称之意,又有讨好夫人、拉近关系的作用。另外,仅仅两句话,出现了两个低量值模糊限制语:Im afraid(恐怕)和better(最好)。可见,公爵虽然在外花天酒地,在家严重惧内。这些数量不多的简短话语表明公爵的弱势交际角色。公爵社会地位显赫,但由于好酒、好色、好赌等恶习与疏忽大意,经常有把柄落在夫人手中,因而总是处于劣势,对夫人极力讨好,言听计从。
旅馆侦探长奥格尔维自恃掌握着公爵夫妇肇事逃逸的事实而自鸣得意。虽身份低贱,却敢于贸然挑衅高高在上的公爵及其夫人。奥格尔维小人得志的心理从其对公爵及其夫人的不敬称呼上可见一斑:“you folks”(你们),“You two”(你两个),“the pair of you”(你俩)。事件中,公爵是一旁观者,他的言行只为陪衬之用。而真正的矛盾双方是侦探长奥格尔维与公爵夫人。奥格尔维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攻击目标就只对准了他的对手——公爵夫人。处于交战上风之时,他对她的称谓是“lady”(女士),“your high-an-mightiness”(阁下),“maam”(女士)。这些称呼虽为敬语,但联系出现的语境,却又不能不联想到侦探长奥格尔维自鸣得意、不怀好意、插科打诨的形象。但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双方交战的情形从奥格尔维对公爵夫人的称呼改变上可以体察得到。侦探长奥格尔维终于严肃起来正视现实,您讨厌这雪茄吧,公爵夫人?再一次暗示这场较量最后以侦探长的妥协而告终,人物处境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3)身体语言——点头与摇头
作品中侦探长奥格尔有三次点头和一次摇头的动作。
第一次是侦探长奥格尔维询问公爵为什么酒醉后不让夫人驾车,当听到公爵的解释后他消除疑虑后做出的点头动作。第二次是公爵夫人询问是否有可能把车偷偷地修好,如果做得到,她可以出高价钱。听到这一提议,奥格尔维反映强烈,作者用其摇头的动作以及修饰这一动作的副词“emphatically”(用力地)把当时的情势及奥格尔维的心理展现给读者:修车风险太大,可能性几乎没有;即使有高额回报,奥格尔维态度坚决,绝对不冒这个风险。这一举动为奥格尔维最终妥协,冒险同意将车开走做了一铺垫。第三次是当公爵夫人询问车上掉下的框圈是否会为警察局提供某种线索时,奥格尔维极其肯定地、自信地点了点头。这一动作表明,在来讹诈公爵夫妇之前,他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也从侧面说明了讹诈者为何表现得自鸣得意、目中无人。第四次是当公爵夫人提出以二万五千美元的价格让其将车开走时,奥格尔维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渐渐从恍惚状态中清醒过来的奥格尔维,面对公爵夫人质询的目光,下意识地轻轻点了点头。动作虽轻,但这一点头却将其贪婪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点头”这一动作可以看作是作品中又一个意象符号。在等级森严的权力社会中,即使掌握着权利人物的作恶把柄,作为社会下层的奥格尔维也只能对高高在上的公爵及夫人点头称是。“点头”这一动作也是一个暗示符号,暗示着事件的结局终将以奥格尔维的妥协而告终。
(4)话语的打断
文中多次出现话语被打断的情况。联系话语打断出现的语境,不难发现,打断对方话语者在当时的交战中总是处于优势。在作品中,话语被打断的情况出现了五次,其中侦探长奥格尔维被公爵夫人打断过三次,且每一次都是以命令斥责的语气将其打断。由此看出,在与公爵夫人的交战中,奥格尔维仍不得不甘拜下风。这里又一次凸现了现实社会中,社会权力拥有者的上层人物对弱势阶层的统治和控制。
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写作技巧、高潮迭起的叙事方式,是《讹诈》成为经典作品的直接原因。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中,极其低调地向我们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现实。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生活在由各种权力关系交织而成的社会中,话语或文学作品反映着这些社会权力关系。作品《讹诈》凸显了这一主题:侦探长对公爵夫妇的讹诈最终发生逆转,即社会权力拥有者的上层人物对弱势阶层的统治和控制。通过解读这部文学作品,分析话语中的人物关系,了解了社会权力拥有者对弱势阶层的统治和控制,揭示了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均匀性和滥用等实质性问题。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故事情节的详尽叙述正是为揭示这一主题而服务。
本论文受华北电力大学校内青年基金编号为200721014项目的支持
作者简介:国 防,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200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 康响英.论模糊限制语在《讹诈》中所反映的人际关系[J].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2] 黎清群,曹志希.比照与逆转:型式化在《讹诈》主题解读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8年第2期.
[3] 梅仁毅,王立礼.高级英语第一册(教师用书)[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水 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