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福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策略,它可以解决小学生思维特征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如何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论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
一、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环境与和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已有经验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起来。不仅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原来显得枯燥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数学中有些概念往往是学生难以直接理解和接受的,在讲授新知识如果能够联系旧知,将新旧类比分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领会程度,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同时达到突破难点,降低难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悬念情境
恰当的悬念,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并从心里产生“悬念”,很急于解决,注意力很集中,探求问题答案很积极,从而主动进入学习角色。比如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出示这样的悬念:“小华今年9岁了,过了9个生日,小明今年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这是什么原因?”问题一出,学生情绪高涨,心里升起悬念,很想去探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再比如这样设计“悬念”问题情境:“六一节,同学们想用气球串成串装扮教室。如果按3个红气球、2个绿气球、1个黄气球的顺序,小明说第16个气球应该是红气球,小华却说是黄气球,谁说的对?”学生急于探求结果,急于探寻这个问题。于是,或画,或写,或争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想出问题解决的许多方法,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快理解知识的速度。在多媒体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优美直观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进入探究。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学习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在让学生掌握了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后,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他们从多媒体给出的图片中找出垂直和平行的线。通过在多媒体构建的直观情境下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让他们掌握垂直与平行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探究,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发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公式,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把生活和教材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陪妈妈上街买菜,一斤白菜一块二毛钱,妈妈买了七斤,妈妈付了十块钱给店家,请问店家要找回多少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使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里。还可以在问题中植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如小米很喜欢吃橘子,一天她上街,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喊着“卖橘子了,两块钱一斤,三块钱两斤,五块钱三斤……”小米顿时觉得很划算,于是就一口气买了三斤,付给老婆婆五块钱。请问,小米的做法是最实惠的吗?她要买多少斤才最实惠。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回想,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很有意思。
(四)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适度的竞争性问题情境更易刺激学生的心智。比如,“10以内的加减”教学,练习枯燥单调,学生容易走神不重视,这时可以改变练习策略,利用“首尾相接”“夺红旗”等竞争方式:“9-3=、6-4=、2+7=、9-4=……后一个式子的被减数是前一个的计算结果”,让学生首尾相接,进行口算练习。
再比如,“20以内加法”教学练习,采取夺红旗的竞争游戏,教师强调比赛规则,各小组做了准备,哪组先完成,就能夺得红旗。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五)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包括一些抽象的知识,要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在操作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在操作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顺利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启发性的建议,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操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公园的地图、风景区的地图,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地图和学生共同研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公园,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在这一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操作,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操作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在设计情境时,教师既要把情境和教材内容相結合,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逐步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2]王莎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