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融入生活,构建小学数学活力课堂

  • 作者: 速读·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159
  • 吴小玲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更加热爱生活、熱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化;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呈现教学内容,用生活化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与课堂导入关系重大。情境导入作为课堂导入的重要形式,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数学,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比例”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多少呢?我们的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我们的拳头的周长与脚底长的比例约为1∶1。知道这些比例的话,给自己买袜子的话,我们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围一圈便可以知道合不合适了。所以,你们看,比例知识很有用的,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这样的导入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又很有生活气息,使得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单纯的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数学结果的最终呈现也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整齐划一的数学结构,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思考和探究,只是机械、被动地参与,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点模块、例题呈现、练习设计等方面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将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再创造,使呈现形式单一枯燥的课本内容变成富有生活元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观察和留心社会生活、校园、家庭、自然环境中的数学资源,活学活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解决问题生活化

      解决问题就是以前所说的应用题,就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但是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充分联系起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运用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装修方面的实际问题:李奶奶家要装修客厅,已知她家的客厅长6米,宽3米,李奶奶打算要用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请你帮李奶奶算一算需要多少块瓷砖。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要求用多少块磁转,就必须先算出客厅总面积(3×6=18m2)和地砖面积(3×3=9cm2),最后,两者进行相除即18m2=1800cm2 ,1800÷9=200(块),要注意单位名称必须统一。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生活化

      课外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由于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对数学作业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兴趣不高,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改变策略,给数学课外作业赋予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完成作业,体验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一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利用制成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全班视力情况的结论。通过生活化的作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实践活动生活化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所以,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景,另一方面在课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将压岁钱存银行,统计电影院的座位,坐出租车、旅游时购买景点团体票和个人票、到超市购买打折商品,乘坐高铁感受速度和距离等,让学生将探究性学习延伸和拓展到课外,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将数学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积累更多新的数学经验。如在讲授面积问题时,除了课堂的讲授之外,课下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卧室的长和宽,计算出卧室的面积;再测量出一块地板的长和宽,并算出地板的面积,最后算一算需要多少块地板才能铺满卧室?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经验,让数学走近学生,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气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彩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20).

      [2]姚金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9).

      本文标题:融入生活,构建小学数学活力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5126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