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 作者: 速读·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726
  •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感受其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研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所以,这些图形的形状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实物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图片各一张。

      学具准备:每4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一个学具袋,内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食物若干个。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探究,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自主的、创造的、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设计:

      一、尝试分类

      (一)环节

      (二)环节设计层次

      环节可能性预示:

      预设1:学生把这些物体按形状分成四类,并能大致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预设2:部分学生可能按其它标准分类(如:颜色、大小、是否滚动等)

      预设应对:

      预设1的应对方案:

      小组汇报完毕,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贴在黑板上,揭示物体名称,请下面同学随着老师的要求分别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预设2的应对方案:

      对于其它的分类标准老师给予肯定,并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标准分得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要跟学生指出,这节课我们只研究这种分类方法。

      二、探究形成

      (一)环节目标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环节设计层次

      1.孩子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好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形状和它们做做游戏好吗?

      2.汇报:你是和谁做的游戏,你是怎么玩的?

      环节的可能性预设:

      预设1:孩子把很多的物体搭在一起,搭成“大高楼”。

      预设2:孩子做滚动球的游戏。

      预设3:孩子做滚动圆柱的游戏。

      预设应对:

      预设1的应对方案:

      这个小组很了不起,你看“大高楼”搭得又高又稳,你说说你们把什么形状的物体放在了最底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可以)

      用手摸一摸为什么可以把它放在最底下?(通过感知发现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预设2的应对方案:还有谁选择了球,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拿出球摸一摸,你知道它為什么可以滚动?(发现球的面是弯曲的。)

      预设3的应对方案:

      圆柱可真有本事,你看它不仅可以稳稳地立在这儿,还可以滚动,摸一摸你知道它为什么可以滚动?(通过实验发现球是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滚动的,而圆柱是沿着直线滚动的。)

      三、联想应用

      (一)环节目标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环节设计层次

      1.欣赏一组图片,在这幅图片中你会看到很多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你能快速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解决问题。汽车的轮胎是什么形状的?鼠标里面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继红小学新楼落成之后要在操场上修建领操台,你认为选择什么形状比较合适?

      四、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正方体:6个平面,方方的,全一样。

      长方体:6个平面,长长的,上下、前后、左右一样。

      圆柱: 2个平面,1个曲面。

      球:曲面。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量化评估,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综合性、公平性评价,所以我是采用量化表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的。上课时将量化表发给听课教师,边听课边关注环节的实效性,最后按各项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本节课的表现做出综合性评估。

      教学有效性思考: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数学的思考方法有一定的指导。

      作者简介:

      刘玥,教龄10年,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录像评审中获三等奖,《搭配中的学问》在全省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全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会上观摩,《连乘应用题》市“苗苗杯”一等奖,《认识物体》2004年市新课程引领活动中获特等奖。多年来力求形成“走进生活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的教学特色。

      本文标题: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51717.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