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民国政府成立以来,大学生就不再享受分配就业的政策,大部分的毕业生需要自谋职业。另一方面,20世界30年代左右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就业问题凸显。本文将针对民国时期30年代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高校和政府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国政府;大学生;就业困难;20世纪30年代
1民国时期就业难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加上那个时期的中国处于多方面的转型阶段,许多实业还在形成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即便是一些实科毕业生也很难完全被社会所吸收,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容纳能力的脱节。陈关麒在《绸缪月刊》中发表的《毕业与失业问题的探讨》可以大概展现民国时期就业难的情况:“现行的学校制度,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般毕业生耗废了金钱,经过了长时期的学校生活,用去无数的精力脑力,好容易拧得一张文凭,谁都希望出其所学,效力社会,不幸而生在供过于求的年头,政府机关人浮于事且没有援引不易进身,社会方面,又受经济恐慌的影响,工商业衰落不振,对此莘莘学子,也是无法容纳。因此毕业生俞多,失业人数也愈众。结果,因无颜同乡,自杀的也有。或因思想激变,走入邪途的也有。大有作为的青年竟在‘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下做了时代的牺牲者!”
加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和“庚款兴学”的影响,国内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高校吸收了大批学生。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以及毕业生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与当时民国政府与社会的转型发展不完全的现实相抵,突然剧增的毕业生无法被当时的社会快速吸收容纳,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
2民国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校类型
当时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之分,国立与省立均属公立大学,教会大学属于私立大学。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国立大学质量应当优于私立大学,国立大学还享受一些私立大学没有的特殊资源,因此用人单位偏向于接受国立大学学生。加之从20年代开始,私立大学毕业生人数随着私立学校的增多而不断增加,教学质量却没有相应的进步,导致私立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但同属公立大学之列的省立大学,因受地域、办学经费等因素制约,其就业状况不但没办法和国立大学相提并论,许多甚至还远低于私立大学的就业率。
2.2专业类型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对1933、1934年未就业学生进行了统计,总体而言,已就业者占全数87%,未就业者约占全数13%左右。失业者中,属文科者占四分之三,属理农工医等科者仅占十分之一二。”另一份对1930年代国内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商学、畜牧、家政、交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达100%;电机工程就业率亦有99%;土木工程、机械、化学、物理和探矿冶金等专业的就业比例也较高,均超过了90%;史学、经济、法律学门的就业率分别是64%、70%、73%;就业率最低的是政治专业,就业率就只达到59%。由此看来,当时的文科类学生普遍比实科类学生更难就业。且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更好就业。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来比较重视文科知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法政科尤热,而对农工商等实业类学识就相对轻视,因此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多选择文科类专业;另一方面,民国时期许多大学在扩招时,由于缺乏实科类专业所需设备及其经费,因而在招生上亦更倾向于文科类学生,导致大学里文科类学生数量远超实科类。
2.3个人选择
首先在地域选择上,中国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地区倾向。在1930年代初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调查中,就业地域选择南京及各省市的占75.8%,选择县城的仅占22.8%。另据全国工作咨询处1934年10到12月3个月的人才登记调查表显示,在调查的450余人中,国内外专科以上毕业生所填希望工作的地点以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人数最多,其中希望在南京就业的达230余人,愿意去贵州、新疆、蒙古、西藏等地就业的仅各1人而已。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民国时期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二是因为民国时期的大学地域分布原本就不均衡。
其次在领域选择上,30年代大学毕业生以进入教育界领域居多。例如,“对江苏省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事各职业界的比较显示,入教育界者约4000人,入农工商界者930余人,入政法界者僅90余人。“文科毕业当教员,理科毕业当教员,商科毕业当教员。……一般专门学校及至于中学小学毕业生的出路,都以教书为本位,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便是一些非文科的专业诸如农科,学生毕业后也倾向于选择从事教师行业。这种就业倾向,也是由于当时近代经济欠发达,大学生就业渠道过窄,并且在各种因素之权衡博弈之下,教育界成为大学生最佳就业领域,因此30年代大量学生涌入教育界争相做教师成为一种“常态”。
3就业难困境出现的原因
3.1学生外部因素
我们可以讨论社会因素和教育制度两个方面。社会原因方面,当时的人们多归因于帝国主义压迫、世界经济恐慌、国内工商业衰落不振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民族经济难以抵挡外资企业的竞争。外国经济的入侵,也加深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再加上20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衰败,多少会影响到全体国民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制度方面,许多人认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大学教育并不能因地制宜,课目学非所用,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著名教育家庄泽宣先生则认为,大学所存在的诸如课程设置简单,重复,文法科不平衡等现象,皆为大学定位存在问题,盲目求多、求大、求全,并造成大学之间存在严重“争经费、争教授、争学生”之怪现象。当时出现的这种结构性失业现象,恰恰说明了高校的专业设置忽视了社会的需求。
3.2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自身存在的多方面因素,也成为了他们的就业限制。首先是学生对于职业选择期望过高,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情况,对于职业选择要求过高,地域要求也很局限,低于期望值水平的工作很难接受;其次是学生素质有所欠缺,追求高深的知识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许多大学生看似掌握了知识,但是将来能够单继续深造,独胜任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见,如果不再深造转而去寻求职业发展,但是又缺乏一些职业技能和谋生手段,总有一些学生进入高校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但却又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本领和知识,求职时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自然也容易出现就业难问题。
4针对就业难采取的措施
正因为当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地的大学生组织发起职业大同盟运动,以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北平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学生纷纷组织成立了同盟会,向政府请愿并寻求社会援助。在学生运动的疾呼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回应并承诺:①成立“全国学生工作咨询处”,调查各地需用的人才,俾材尽其用;②调查各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人数,作整个计划;③与考试院磋商举行考试,使学有专长者,不至于无机会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后,民国政府和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4.1整理高等院校,严格招生数量与质量
政府为改变滥设大学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下令教育部开始整顿大学教育,合并整理裁减高等院校,提高大学的设置标准。如1930年底停办了贵州大学,1930年《教育部公报》发表《改进高等教育计划》,其中关于整顿高等院校重点定为充实高等教育内容,改进高等院校质量,控制数量上的扩充,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1931年的大公报曾刊登了近三年来全国大学及专科学校整顿概况,对大学的合并,院系的调整做了具体的介绍。经过多年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政府同时还加强了对私立大学的管理,要求成立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都要向政府注册,这些措施,对控制新生的数量,提高新生质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4.2调整学科设置,平衡文实科发展
因为之前的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考虑更多的不是社会的需要,而是該专业所需要投入的经费,因此很多高校倾向于设置一些投资较少的专业,导致高校培养了许多并不能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当时的教育部王世杰也指出“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实科人才的匮乏和文法学生的过剩,鉴于此,应增设实科、裁并文法科同时分令各大学严格执行招生比例。”国民政府也的确对当时各个高校的专业进行了改革,很多高校也根据政府的号召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情况而进行人才的配置,在文科和实科的专业设置比例上尽量贴合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一窝蜂的专业热情况。
4.3建职业介绍中心,创办失业保险
高校大规模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辅导机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便于学生就业。1934年10月,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成立,教育部也发出第12930号训令“凡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均应组织职业介绍机关。”于是,高校纷纷开始在校内建立职业介绍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失业保险是为失业者中没无经济来源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包含大学生。政府在20年代末设立的这种失业保险制度虽然后来因为战争等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在一开始也的确为失业者提供了很多帮助。
民国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几年当中,暴露出的学校质量和学生素质问题,以及经济转型和工商业发展不完全情形下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思与总结。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本文也希望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回顾,对现实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1934.
[2]汪忠天.国内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个调查[J].中华教育界,1934(6).
[3]程振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几项研究资料[J].全国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1).
[4]武增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透视[J].南京社会科学院,2003(9).
[5]孙立峰.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生就业田[J].社科纵横,2003(6).
[6]杨人楩.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J].教育杂志,1930(1).
[7]王晖,戚务念.民国高校毕业生之就业特征及政府反应(1927—1937)[J].教育学术月刊,2016(11).
[8]王豪杰.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略考[J].兰台世界,2014(16).
[9]陈关麒.毕业与失业问题的探讨[J].绸缪月刊,1934(1).
[10]盛朗西.十年来江苏中等学校毕业生出路统计[J].教育杂志,1925(4).
[11]舒新城.愿全国教育家反省[J].教育杂志,1925(4).
[12]汪行政院长答复北平职运代表[N].申报,1934-07-31(13).
[13]近三年来全国大学及专科学校概况[N].大公报,1931-08-25.
[14]教育部训令[N].教育部公报,1934(43-44).
作者简介:
吕回(1994.0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无锡;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