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发展困境及管理对策

  • 作者: 速读·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839
  • 朱水飞

      ◆摘? 要: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正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在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强的今天,追求公平教育、高质量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必然趋势,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渴望得到根本解决。早年为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问题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其办学现状和教育现代化指标有较大差距,发展陷入困境。本文以民办随迁子女学校众多的杭州市萧山区为例,分析其当前发展困境,提出主管部门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民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更优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办学困境;管理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杭州市萧山区(以下称S区),作为国内发达地区,从上世纪末开始,有大量外地劳动力涌入务工就业,同时也随带了大量的适龄学童。新的时代,这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是否能够真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现有民办的随迁子女学校是否能够跟上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了当前政府部门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S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根据2020年事业统计,S区义务教育阶段有学校134所,学生142411人,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有56102名,占全区义务段在校生39.39%。为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S区主要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是公办学校接纳。多年来,凡是符合省市招生政策条件的随迁子女,S区首先考虑安排公办学校就读。2020学年全区公办中小學共接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34467名,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总数的61.43%。

      二是有民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专门学校招收。对于不符合进入公办学校入学条件的学生和虽然符合条件但当地公办学校满额不能接收的学生,S区都安排进入义务段民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以下称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就读。2020学年,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有22所,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21635名。

      二、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S区开始流入大批外来劳动力并逐年递增,2000年,S区外来劳动力集中地出现了简易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这些学校无办学资格、无基本规范校舍、无规范师资。

      2002年,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要求,S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取缔不规范学校,调整出原公办学校的旧校舍创办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并提出了“一年基本规范、三年全部规范、五年基本与本地公办学校接轨”的发展目标。同时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招生、教师聘任、收费标准、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工作等进行统一管理,使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在各个方面呈现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有序发展,规范办学。

      2015年,S区提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对标公办中小学,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注重硬件改善投入,并努力争创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截止2020年,已有17所学校顺利创建成为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管理等有了很大的提升。

      20余年来,S区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平均每年解决约2.5万人次的随迁子女就读问题,对S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现状

      2020学年,S区22所民办随迁子学校,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四街道、城区周边镇以及人口大镇。22所学校,租用原公办学校旧校舍的有15所,租用改建厂房的5所,自有校舍2所。学生规模从300人到1900人不等,平均每校983人,平均班额为39.7人。学生全部为非S区籍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且省外户籍学生占90%以上。

      学校收费办学自负盈亏,小学生每学期学费从2500—3500不等,初中生每学期学费从3000—4000不等。教师全部为自聘的代课老师,2020学年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全部为本科大专学历,均有教师资格证,但大部分是教龄5年内的教师。教师年均收入在7—9万元之间,95%以上购买社保,大部分学校给老师购买住房公积金。

      2018年,S区出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在考评的基础上,按义务段公办学校生均培养经费的30%补给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增加教师收入,两年中已经下拨超过1.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当前面临的困境

      虽然S区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标教育现代化指标,相对于区内公办中小学,相对于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需求转变,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业已成为了S区教育优质均衡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短板。当前主要面临六大困境。

      1.投入巨大,难以承受。

      22所学校,这几年已经有非常大的投入和改善,17所已经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投入中,大部分学校举办者还是通过贷款的办法筹措资金,17所标准化学校最少投入300万最多超过2000万元。但对标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要求,不少学校校舍旧,场地窄,设施差,现代化教学设备还很缺乏,特别是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专用功能教室严重不足,要开出校本自选课程比较勉强。这些学校要达到现代化学校的硬件条件,需要再次加大投入,且数额巨大,单靠举办者的力量,难以承受。

      2.成本增加,难以平衡。

      社会越进步,人工成本越高。现在民办学校的教师,最低收入需高于当年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并努力向公办学校教师收入看齐,须购买五险一金,须有相当比例的培训经费投入,须有一定数额的绩效奖励。2020年,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每位教师的人工成本在每年10万元左右。以1000名学生某学校为例,学费收入以每生每学期3500元计,年学费收入约700万元,聘任教师约50人,人工成本约500万元。加上校舍租金,日常开支,学校仅靠学费收入,捉襟见肘,收支难以平衡。2020年如没有政策专项补助,学校会有亏损,也因为有政府专项补助,不允许学费再涨价,学校的收支平衡比较勉强。

      3.招生困难,难以为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在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2020年始,根据浙江省和杭州市招生政策,义务段学校开始全面执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以S区为例,随迁子女有居住证的,除少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主城区及开发区以外,其他镇街基本上可以落实到公办学校就读,留给民办学校安排学位的数量很少。2020年,22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计划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3500人,实际网上报名只有约500人。后来因为社会反响大,S区将入学条件下降为父母一方有居住证,仍旧只有约1000人符合条件。到2020年9月开学前一周,22所民办学校还有大量学位找不到学生,社会上还有大量想入学的随迁子女因为条件限制难以入学,为缓解矛盾,S区再次下降条件把家长购买社保作为入学条件,勉强又招收约1000人,但只完成招生计划数的60%左右。和往年相比,学校规模大幅收缩,个别学校学生总数不足300人,已经难以正常运作。

      4.教师聘任,难上层次。

      22所学校的教师都是自聘的代课老师。教师配备标准为小学师生比1:19,初中师生比1:13.5。但教师主体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教龄短,工作经验少,且工作量大,待遇偏低,流動性大。不少教师打工意识浓厚,职业理想不佳,整体业务水平和公办学校教师有一定差距,且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落实难度比较大。在教师职称方面,虽然通过公办支教、退休返聘、自主聘任等多种途径,中高职称比例能够达成标准化学校的指标,但很多是短时间内达标,长期稳定达标还是有难度。学校想自主聘任一些中高职称的教师,但民办学校的工作条件和工资收入吸引力不大,应者寥寥。而原先在校比较优秀的教师,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考上公办教师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就自动离职,如金迪学校,近五年已经考上编制35人,占全校教师总量的三成。因此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要达到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

      5.质量较低,难以提升。

      民办随迁子女学校,作为义务段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问题的最低保障学校,流动性和低水平是该类学校的共性,薄弱的师资和来源多样的流动性学生,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和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学科质量,差距更大。2016年和2017年国家和省质量检测,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明显拖后腿。2020年中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参加考试960人,达到重高分数线的只有7人。多年来S区每年组织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和公办学校同步学科抽测,除个别学校部分学科可以和公办学校竞争外,大部分差距明显,最差的班级学科合格率不到60%。

      6.行政管理,难以奏效。

      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因其民办性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某些行为用行政管理的手段难以奏效,面临较大风险。

      财务管理。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收费办学,自负盈亏。因其自负盈亏,财务管理上不够规范,有专用账户内少交收入、用空头白条支取现金、用不规范的发票支取现金、用借款的形式套取现金等情况存在,性质比较严重,但监管难度大。

      招生管理。当前形势下,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生存是第一要务,因此在招生中可能不能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要求,招生条件、招生规模、招生范围的控制不够到位。为逃避检查,某些学校虚报瞒报、弄虚作假。

      安全管理。一是校舍的安全,大部分学校校舍为原公办学校淘汰的旧校舍,年久失修,部分学校的部分校舍存在安全隐患,但因投入主体不明和投入数额巨大难以及时维修。

      二是饮食的安全,22所学校,全部办有食堂,这些食堂虽然受教育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监管,但因民办运作,在采购和制作时容易压低价格和质量,变成赚钱食堂,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学生活动的安全,这些学校校舍差,场地小,学生密度大,管理难,学生活动时容易出安全事故。

      四是教育教学的安全,因所有教师均为自聘教师,这些教师教龄短、工作量大、待遇低,职业理想和教学行为不能和编制内的公办教师相提并论,容易出教育教学事故。

      五、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发展对策

      社会虽然进入新时代,但劳动的分工,势必有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教育也是如此。S区的产业结构以实体经济为主,全区拥有约3万家小而散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加上大量快递、家政、保洁、小摊贩等人员,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客观存在。加上部分镇街公办资源相对不足,S区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仍旧有存在的必要。

      新时代有新要求,在全面争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如何补齐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短板,让每一朵流动花朵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S区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问题,可以采用调整布局、创新体制、重点扶持、强化管理四条对策。

      一是调整布局。

      S区现有22所学校,分布于全区13个镇街,总学生数2.1万,占义务段全部随迁子女数的38.5%,离浙江省要求控制在20%以内的教育现代化指标有很大的差距。要达成目标,民办学校有一半的学生需进入公办学校。同时,新建公办学校增加,接收随迁子女的能力大大提升,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流动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因此,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调整布局缩减规模是必须的。

      调整布局,遵循“扶持一批、回购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对生源不足的学校,让其逐步萎缩,自然消亡。对不符合办学性质场地的学校,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结合相关部门停止办学许可。对租用国有资产且运作不规范的学校,可根据租用合同的到期时间逐步终止办学许可。对面临拆迁的学校,拆迁后就终止,不再给与办学许可。对自有校舍的学校和规范运作且地处人口密集地的学校,可保留办学许可,强化管理,促其进一步提升质量。目标是保留10所左右学校,1万左右学生。

      二是创新体制。

      对于为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现阶段确实必要存在的民办学校,自有校舍且办学规范的,保留民办性质。租用国有资产的,可保留民办性质,也可以采用回购的形式转为公办学校或准公办形式。回购方式:根据举办者多年来的资金设备等投入价值,给与举办者一定的补偿,举办者脱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接管学校。准公办学校办学形式:有学校所在地镇街政府为主体,利用国有资产的校舍,聘请一位校长,有校长聘请教师,负责招收本镇街范围内的有就学需求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镇街政府根据学生数,核算办学成本,划拨一定数额的办学资金,用于教师工资和日常运作开支,学生免费入学。该方式既解决学生免费就读问题,又不存在民办学校管理方面的种种弊端,仍可以享受民办的专项补助。和转为公办学校相比,还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几年前上海的部分区采用了类似的准公办形式,运作良好。

      三是重点扶持。

      对保留下来的民办学校,落实扶持政策。

      首先是资金扶持。完善2018年《S区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核评细则,突出教师收入提高、硬件提升、规范办学、质量改进,努力补齐民办学校的短板。

      其次是师资扶持。落实浙江省民办学校可以有20%的公办学校教师支教比例的政策,落实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参加与公办学校一样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采用公民办学校教师结对等形式培养民办学校教师,开展名师工作室等形式送教到民办学校,利用“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互联互通,共同提高。

      再次是管理支持。可以输出管理,派公办学校管理团队到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工作。也可以采用公民办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强管理,集团核心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研讨、干部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加强对随迁子女学校的指导和帮助。

      四是強化管理。

      首先利用民办学校专项补助资金的考核,把规范招生、师生权益、教师招聘、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学科质量等都纳入考核,倒逼学校规范办学提升质量。

      其次利用民办非企年检年审,利用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度,对民办学校加强管理。还需利用教育行政部门专项督查、属地教育管理机构定时检查等,落实对学校的常态化管理。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正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大形势下,低端的民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将面临方向性选择,只有转型升级、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才有可能继续生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唯有做好顶层设计,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强化管理,才能稳定大局,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

      本文标题: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发展困境及管理对策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6673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