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令人疑惑的做人学问

  • 作者: 杂文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418
  • 孙卿

      近来有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叫《你越对,得罪的人越多》。文章乍看令人困惑——做对了要得罪人,莫非要人做错吗?看完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中国的事情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四个字,合理就好。根本没有绝对的好坏是非。”

      作者对中国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比如他举例说两兄弟吵架了,是不能分谁对谁错的,因为分了你对我错以后,兄弟就不会同心,以后就没有感情了。大人在处理这种兄弟吵架的事情时,一定要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兄弟只有不吵架才是对的,只要吵架,两人都错。

      这样的事足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不少人就是这么做的,但这里面有什么智慧呢?不外乎各打五十大板,和和稀泥,这种方法怎么看都像哄小孩的伎俩。而且,就算对错不能分,当事双方心里就没有对错了吗?所以,就明白人而言,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口服而心不服,表面上心平气和了,实际上会增加隔阂。现实中,兄弟阋墙的事并不少见。因此才提倡亲兄弟明算账。

      李泽厚曾指出,中国人的吵架,习惯于由第三者的调停、协商,而不重是非曲直的客观审断。所以,礼俗替代法律,国家变为社会,关系重于是非,调解优于判定,“理无可恕”却“情有可原”。这“说明中国以‘礼为教的特征和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已浸透到一般现实生活和习惯风俗中……”

      李泽厚把这种现象称为“血缘基础”——以原始氏族社会为渊源,建立在小生产自然经济之上的家族血缘的宗法制度。他认为,血缘宗法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现实历史基础,而“实用理性”则是这一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实用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导向,讲是非对错则需要一定的抽象思辨——错在了哪里?为什么错了?正是缺乏这种抽象的思辨,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也就不会真心认错。最终,一件事情往往不讲对错,只讲实际利弊。

      文章作者说,中国人求的是圆满,绝对不是对错……中国人最讨厌没有是非的人,但是也最不喜欢是非分明的人。凡是非分明的人,常常人缘都不好,事情都办不通。进而指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从现实来看,确实有这种现象存在。是非分明的人,往往爱认死理,这样的人在道理上是对的,但一味执拗,有时候就使实际问题的解决少了转圜的余地,或者只认是非,不讲方法,使很多人难以接受,所以他的人缘自然很差。在古代,不少正直的人就是这样;在今天,大家调侃“认真你就输了”也是想避免这样的尴尬。还有一类人,也容易陷入越对得罪人越多这样的怪圈,那就是极其聪明的人。这既源于其他人的无知,以致道不同难相为谋,也源于嫉妒,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封建专制、谎言盛行的年代,你越对,得罪的人越多往往更能得到应验,就像那个指出皇帝新装真相的小孩,他是对的,但得罪的人可就多了。而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鼓励讲真话,追求真理才是应有之义,给大家鼓吹“你越对,得罪的人越多”则有点不合时宜了。媒体人程益中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中国人缺乏的是率真和纯粹。四周充斥着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做人做官的学问、庸俗管理的学问,其祖师爷都是厚黑学和潜规则。……我经常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那么多教人做人的学问里边,都不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正派和有道义的人,反过来都教人怎么做一个圆滑、世故和不吃亏的人。”

      其实,教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也是教过的,甚至还教过“吃亏是福”,只不过其反面经验给人的引导意义更大。于是,很多人一边在公开场合振振有词地说着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懂得吃亏是福;一边私下努力学习着厚黑学,以深谙“做人的学问”沾沾自喜,还语重心长地对人说这是“为你好”。就这样,他们不知不觉戴上了面具,再也摘不下来了。

      本文标题:令人疑惑的做人学问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6843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