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穷人和富人

  • 作者: 杂文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792
  • ●严 阳

      

      在央视“朗读者”的节目中,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到了一位刘大爷的故事:老舍先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都9 岁了,还一字不识。一天,一位穿着非常光鲜,皮肤白嫩,家境相当宽裕的刘姓大爷到他们家玩。看到老舍,刘大爷随口问他有没有读书,在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之后,他向老舍的母亲表示,明天你就把孩子送去读书;至于学费、书费等不用她操心,都由他来承担。

      这位好心的刘大爷,无疑是位善人,也是老舍先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假如没有这位好心人,那么,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成为大作家的老舍。所以,作家老舍固然十分感激这位改变了他一生的大爷;而作为喜欢文学、喜欢老舍的文学爱好者们,同样应该感谢他,因为他才有了《骆驼祥子》等老舍先生的杰作。不过,与此同时,这故事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很有意味的问题,那就是“为富”之人,到底是“仁”还是“不仁”?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拥有的财富多寡不均是客观事实。那么,那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人——我们习惯将他们称为富人、富豪,按照一些人的惯性思维,似乎没几个是好东西:为了发财致富,通常他们都心狠手辣,没有半点仁慈的心肠,与昔日我们熟悉的电影里的“南霸天”“黄世仁”没有两样。反过来说,那些“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人们,似乎可能更多善良、更多人性。然而,这样的思维是不是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其实是可以商榷的。富人的财富未必都是“不仁”得来的,而穷人之所以穷,也未必都是被欺压的结果。比如说,在我看来,好吃懒做,至少是部分人之所以贫穷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根据人拥有的财富的多寡来对他们是不是“仁人”进行归类,难免走向武断和误区。

      老舍笔下的那位刘大爷,显然就不属于那种为富不仁者。而在当代社会,不少为富之人,热衷于公益,也是很好的例证。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香港的巨富之人邵逸夫,在中国内地很多大学里都有捐款——这些大学的“逸夫楼”建造的费用有一半是他捐赠的。而全球多年的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太太,自2000 年至2017年的18 年间,慈善捐款总额超过了360 亿美元——这些捐款用在了全球卫生、紧急救援、教育、反贫困等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毋庸讳言的是,有些穷人同样可能“为穷不仁”。我40 多年前曾经插队农村,在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里,有一个大爷,家里穷得丁当响。他妻子有偏头痛的毛病,戴上帽子注意保暖会好一些。因此,她把她的毛线帽子,晚上压在枕头下。可半夜三更,这大爷用脚指头探过去,悄悄把毛线帽子夹了过来,于第二天三文不值二文卖了买酒喝了。他妻子在打听到买家之后,跪在人家面前,希望赎回这顶帽子,买家于心不忍,没要她的钱,把这帽子还给了她。而因为这事,他妻子最终断然跟他离婚了。

      富人穷人都是人,既然是人,那么,他们就有相通的地方,就会有人性的优点,也会有人性的弱点。财富的多寡,是人性善恶的决定性因素吗?恐怕不是——固然我们知道有“为富不仁”这样的成语,然而不是也有“贫穷是导致一切罪恶的根源”的说法吗?所以,仁与不仁跟穷富无关,作为我们,最好什么都别轻信,而回头认真看看自己身边的那些富人与穷人,察其言更要观其行,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本文标题:穷人和富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7180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