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帮女儿温习语文,听她在背朱自清的《匆匆》,时光仿佛一帧帧老照片,将我拉回了那还懵懂的孩童时代。
在女儿这个年龄段的我,记忆似乎有点单调。童年的斑斓好像老家门前透过树荫照下的光斑一样,多变又似一成不变。
时间不因为生活的贫瘠而停滞不前。因为家中孩子众多,父母总是早出晚归的在田间操劳。母亲虽瘦弱但却勤劳,种地做家务样样不落人后,父亲在农闲的时候还会外出做点零工来补贴家用,尽管如此,我们偶尔还会闹饥荒(80年代的我们还是控制生育的年代,而我做为四兄妹中最小一的个,还是当时的“黑娃”,所谓“黑娃”就是计划外生育的孩子,没有户口,自然也就分不到土地,),没到麦收的季节我们的粮食就吃完了,母亲只能出去借粮,每每想起这段记忆我的心里总是涌出一种莫名的伤感,看着年迈的父母,如今他们早已步履蹒跚,也离开了老家赖以生存的田地,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想起年轻时养育我们四兄妹的艰辛?
时光在年复一年中悄然在我们的生命中打上烙印,我们也在父母日渐增多的皱纹中慢慢长大,也许是看惯了父母的不易,从小我就特别的懂事,从不向父母提任何的要求。作业页本都是正面写完写反面,一支铅笔也是用到短的不能再短了才丢弃,至于新衣服什么的也从不奢望,直到小学五年级我还在穿哥哥穿不了的旧衣服,如今再给女儿讲给这段经历,她竟然有点难以置信,也是,做为新时代的孩子她早已习惯了优渥的生活,很难体会我那被贫困所充斥的童年。
凝望鞋柜里各式的鞋子,我又想起我的童年,那个一直深藏于心底的愿望。大约在我10来岁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开始流行穿一种运动鞋,鞋底下边是一个个的圆疙瘩,鞋面是白色加一个绿色的标,那双鞋大约要十来块钱才能买到,我也偷偷试过同学的,那种感觉真的超好,但是我也只是试试而已,我知道这双鞋子如果我说了,母亲肯定会给我买,但是我不想她因为这鞋子再节衣缩食。30多年过去了,当我给老公提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他满怀怜惜的看了我一眼,说“那鞋子其时也就那样,不是很舒服。”我知道这话多半是在安慰我,我也曾想如果还有那鞋子我一定给自己买一双,就当是满足自己的一个缺憾吧。
如今,母亲行走困难,年轻时从不洗衣做饭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纯纯的家庭老夫男,时光经过长途的跋涉终于变得明朗起来,生活一天天的向好,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偶尔一家人小聚也会感慨时间流逝,十几口聚在老房子的大厅里也会显得略微的拥挤。
时光一路向前,从不因欢喜而停滞,也不因悲伤而加速,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我也从一个爱做梦的小姑娘步入中年,儿时的梦想在女儿的身上绽放。
再看老家门前斑驳的光影,瞬间也变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