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条问答,很有反讽意味。问的是,怎么能让孩子对电子游戏失去兴趣?答案是,很好办啊,就像我们督促孩子学习那样就行啊!你每天早上逼着孩子七点开始玩游戏,一轮玩45分钟,中间只允许休息10分钟,一直打到晚上六点,吃完晚饭接着来,玩不完当天固定任務,不让…[浏览全文]
小时候,家中来往的客人中,有一位来自老派有钱人家的遗老。即使不是过年过节的平日,只要他来家做客,如果遇到家里帮忙的人,他一律每个打赏一个茶包,这是他日常的派头,所以他是我家很受欢迎的客人。这位遗老有天来家中闲聊时,讲了一件他家的事,我当时大概十岁,听了很生…[浏览全文]
坐在夜行火车上,我几乎一夜未眠。早晨六七点钟的时候,4号车厢忽然显得挺空旷的。在兖州站,我调整坐到了窗口,四个人的座位连我也就只有两人。我的对面,一位穿着十分整洁的中年妇女,神色有些焦虑疲惫。她问我为何坐了这班车,我大致讲了讲因为检票迟到误了火车,临时搭了…[浏览全文]
过去,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些年纪比我们大、学历比我们高、比我们优秀的人,才足以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但事实上,只要是能够给予我们重要的生命启发的人,都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比如,我那两个可爱的宝贝女儿。先说我的小女儿。我与先生都是第二次婚姻,我们两个人各自带了两个…[浏览全文]
我一直主张孩子要富养。但我并不同意要先富,才能富养。富养的好处,在民国名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是典型富养的女儿。成年后,她经历了丧夫、入狱、贫穷,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92岁高龄的她,依然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活着。既不麻烦子女,也…[浏览全文]
到北大去演讲,走在校园里。“真漂亮,尤其这些大树,真是有乔木之谓也。”我说。“你到新生入学的时候来看,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过话,“大树底下全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全有。”看我没听懂,他就继续说:“都是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念书的,好多父母从乡下来,把攒的那点…[浏览全文]
我们能看到大量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书。如果以结果衡量,伊瑟·沃西基可能是最有资格写这个题材的人之一。她有三个女儿,大女儿苏珊·沃西基是谷歌的第18号员工,曾做过谷歌广告业务的高级副总裁,现在是YouTube的首席执行官。二女儿珍妮·沃西基是一个成功的儿科教授…[浏览全文]
时隔多年,那一刻的局促和难过,我依然记忆犹新。妈妈和她的几个同事坐在沙发上哈哈大笑,而我一个人蹲在地上,低着头,眼泪吧嗒吧嗒地掉在砖头铺成的地上,然后迅速渗入不见。她们在开玩笑,说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妈妈也附和着,说得很起劲儿。而小小的我蹲在地上,蜷缩着身体…[浏览全文]
小时候我们常常被大人询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成人之后,我们又开始问小孩子同樣的问题。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纽约时报》写文章提出,我们应该停止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这个问题逼迫孩子们用一种工作来定义自己。格兰特…[浏览全文]
在伊瓜苏,坐船到河上去看瀑布。有两种选择:一是离开瀑布远一点观看;一是直接把船开到瀑布下面,让瀑布的水帘兜头盖脸浇下来,把人淋个透濕。船当然不是普通的船,而是结实异常的大型橡皮艇。我们选择的自然是更加刺激的、进入瀑布的那种玩法。我想,不管水有多大,我只要穿…[浏览全文]
我的孩子荳同学,是个ABC(AmericaBornChinese,美籍华裔)。荳同学报名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针对双语家庭的小孩专门有个语言考试。我们平常在家当然说中文,甚至经常一起玩的邻居家的美国小孩都跟我们学了些中文,所以我有些担心荳同学的英语上学不够用。…[浏览全文]
香港记者屈颖妍写了一本名为《怪兽家长》的书。在成为全职太太之前,她是《壹周刊》的副总编。辞职后,她感叹管好三个孩子,比做好一本杂志难100倍。更重要的是个人幸福感的缺失。为了孩子的学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没时间经营夫妻关系。有一次大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浏览全文]
在生命里越早见到的人,随着生命的进程,再见的频率越小。上次和中学同学见面,有些人已经不止十年没见。毕业之后,在我们班所有同学之中,老胡第一个从事金融工作。他也是第一个结婚,找了一个长得面善的姑娘,他第一个有孩子,是个男孩儿。老胡曾经非常得意地和我们说:“我…[浏览全文]
我上初二那年,家旁边开了个火锅店,恰巧火锅店老板的女兒跟我在一所学校读书,我们俩同年级不同班。当我妈带着万分羡慕的表情看着她的时候,我就讨厌上这个姑娘,给她起名“火锅妹”。火锅妹学习很好,会弹钢琴,并且性格非常温柔。这对于整个青春期都在不断爆炸的我来说,是…[浏览全文]
父母偏心,在大多数非独家庭里,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热播剧《都挺好》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明玉回忆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跟父母和两个哥哥同桌吃饭。妈妈心疼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个鸡腿,明玉瞪大眼睛盯着妈妈的筷子,然而并没有她的一份。剧名叫《都挺好》,但编剧却…[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