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2/108843
    2011-05-11
  • 郭沫若曾说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尽管他们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都是建于秦朝,都承载着一代帝王的伟大梦想,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知名度也是天壤地别。长城,一个响亮的名字,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代代相传,而灵渠却很少为人所…[浏览全文][赞一下]

  • 10/91765
    2011-05-09
  • 除了诱惑,还有什么我不能抗拒?五月,情窦初开。诡异的春风,悄然-漫过初夏的河堤。听说石榴花开过,而我依然还在春的背后,匆忙整理着岁月过往的思绪。踏上五月的沙滩,是谁,在云天之外呼唤着我?用夏潮湿的声音。春,初容已改。穿过紫藤花开的路径,行走在五月的边缘。记…[浏览全文][赞一下]

  • 3/109276
    2011-05-03
  • 桂林宝积山的位置非常好,它东与叠彩山的千鹤峰隔路比肩相邻,西与老人山跨湖遥相呼应,北有鹦鹉山遮风挡雨,南临桂林老城区有暖暖的人气,它是老桂林北边的第二道门户。北宋以前桂林城的北门就建在宝积山与千鹤峰之间,有“铁锁云封”之称。山前的华景塘过宝积桥与西边的桂湖…[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10168
    2011-05-03
  • 很早以前我就想去宝积山好好走走,因为山脚下有宋代末年李曾伯《抗元纪事碑》,记叙了1258年桂林抗元的一段史实。山上还有藏兵洞,古炮台遗址,还有宝积山人类遗址:1977年在岩洞中发掘出桂林早期人类遗留物,距今有三万年的历史,它把桂林人类历史往前推了三万年。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 8/86437
    2011-05-01
  • 在桂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一个问题时时困惑着我:象鼻山,伏波山那么有名,怎么就没有象山路,象山小学,象山大桥;伏波路,伏波小学,伏波大桥;而雉山那么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在宁远河畔臭哄哄的居民工厂区的包围下,也就是那么一堆石头,居然有雉山路,雉山桥,雉山小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 9/101408
    2011-04-14
  • 我不知道这阵风该往何处吹,竟让你灵秀的长发在月光下变得放荡迷­离。我不知道这声笛该向何处吹,让你笑涡里的眼眸在无垠的夜色中­湿得泪眼漓漓。­­是谁让这粗犷的牧歌轻风般的飘过天边?是谁让这塞北的风光在凉寂­的月夜变得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 0/96869
    2011-04-14
  • 风起、云涌,掠过茫茫大地,携来苍凉一片,清沙飞扬,与碧天相连,演绎着一曲残美的乐章。深入漠中心中的震动愈演愈浓,沙是灵动的,与风共舞,舞出生命的真谛,也舞出独韵的沙意。思绪萦绕着沙意,许久许久……沙子被人遗忘了。终日蜷缩与大地的一隅呜呜哭诉,只有风懂沙意,…[浏览全文][赞一下]

  • 246938/102169
    2011-04-13
  • 春天来了,阳光好耀眼呐!在冬天呆的太久了,很久没见到这么直接这么猛烈,霸道的阳光。我忍不住换了单衣,走到太阳底下去,一触到阳光,全身心的感到温暖,放松。很舒服,很自然的享受。虽然知道在阳光底下看书不好,尤其还是今天这么猛烈的光照。可我还是拿起三毛的《滚滚红…[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03469
    2011-04-13
  • 晚上捧着龙应台的《野火集》翻看,这是第二次看它。读完全书,不禁掩卷冥思。我想说龙应台先生的话语真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但这都不是我的完全印象。因为在这酣畅之下,我的脑中环绕着一层忧虑和渺茫。龙应台的文字发人深思,读来犹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然而这尖锐的文字真正…[浏览全文][赞一下]

  • 3/103972
    2011-04-13
  • 首先有必要说明,我之所以攫取这个角度来谈《红楼梦》,是因为并不想再写一段“红学”评论性质的文字。且不说脂砚斋、金圣叹、胡适、周汝昌、张爱玲、刘心武等前辈们评《红》的著作,只那些“草根”红学爱好者的作品也各有千秋。我既没有毛泽东同志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06638
    2011-04-13
  • 几番“红学热”之后,很多人竟然没有看过原作便可大侃特侃,在某种程度上,那些红学评论的书籍竟然红过了《红楼梦》原著,而我一向坚持从原著中找寻我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即便是看脂砚斋的评本,我也没有太多被影响。我是个看书人,而不是红学家,我看到的《红楼梦》,就是“千…[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04193
    2011-04-13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五千多年历史风雨的洗涤中,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先民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不朽的文明,他们将自己的血汗、智慧凝成不朽的历史。从最初的百家争鸣到今日的百花齐放,从辉煌的楚风汉韵到灿烂的唐宋诗篇,先辈们筑成了一座文明的长城。…[浏览全文][赞一下]

  • 9/104828
    2011-04-11
  • 前些时候至于此些时候甚至于后些时候,有两个“著名”人物,会较多的被人们所谈说。一个是药家鑫,还有一个,是虽“著名”而我却并不知其名的“汪某”。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由撞入转而凶残杀人。事件传扬出来之后,人心都很愤慨。因为没有就判,似乎给结局留有些…[浏览全文][赞一下]

  • 246938/101880
    2011-04-11
  • 我写的中堂:读书李雷书之春末读书与做人一样,必经三种之境界:童年的纯真稚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无限的美好趣味和生活的爱恋。青春的狂放豪爽,思考,挣扎,辗转反侧的人生追求。定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天生我材必有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 6/101878
    2011-04-09
  • 我的开始喜欢写一些东西,大抵是七八年前的事了。其时正是买了一本鲁迅的选集之后,那书里就有着《野草》。这《野草》里面的文字的味道,一直为我所最爱。但凡对鲁迅的文字有些喜欢的,似乎也都了然,鲁迅的文字都有一种别样的味道,而尤以这《野草》为最深、最重。但偏是这样…[浏览全文][赞一下]

  • 2/103273
    2011-04-09
  • 齐河朱多锦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早已受洗,济阳徐树爱先生也信仰基督,每晚都捧起《圣经》读读,我呢,还只是个潜在的信徒,偶尔河边走一走。与两位文化界的学长交流,感觉宗教之于文学,或者文学之于宗教,关联的确不少,在此借两位学长压阵,就己之一知半解谈谈宗教与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97955
    2011-04-08
  •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碟和书籍,看过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东西,我们竟把它束之高阁不用真是我们民族的一大损失,我们为教育孩子煞费苦心,苦苦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好的教学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22979
    2011-04-04
  • 古云: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今有贤达,积聚博物,为史补遗,文明幸焉。有周以降,史笔在官,为宫廷讳、为圣人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前后瞻顾,讳莫如深,或黑白颠倒、或花木移接,真伪莫辨。且时过境迁,人是物非,旦无遗存,何以穷究物理,与史为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01952
    2011-04-03
  • 小女不才,但痴迷于文字而不能自拔,自此拥有新浪博客,我衷心地感谢,新浪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本人姓张,名雪琳,我希望和诸位一同分享写作之乐,彼此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你们给我的意见,我会认真对待,予以采纳。我的QQ:502084058我的邮箱:zhangx…[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5423
    2011-03-31
  • 看“央视”,见到字幕欠妥帖之处时有发生,但是没有及时记下来,这两天实在看不过眼,觉得有时文字使用过于低级,遣词造句显得粗糙。于是顺手拈来,举之一二,希冀反三。一·建立互信,首先要“消灭”猜疑(见2009.10.21《东方时空》,评“台湾军力报告”)。应改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