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仪征市刘集镇古井街道,看年近七十岁的满玉宝老先生制作大京果,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精神慰藉。我们到满师傅作坊的时候,前期费事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包括挑选上等糯米,浸泡四十分钟,酥十来个小时,用粉碎机打成粉,再按九比一煮芡——十斤粉面拿出一斤煮成芡汁…[阅读全文]
■陈晓兰酝酿年味■陈晓兰陈晓兰,笔名芷兰,上世纪60年代生,在13年教师、17年公务员的从业生涯中,工作之余陆续写下一些文字。在《中国文化报》《新民晚报》《散文百家》《青春》《翠苑》《常州日报》等发表散文、随笔。酝酿年味我们总说现在的年味不如以前浓了,我们…[阅读全文]
张明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一种浓浓的过年的味道已在各地扩散飘香,凝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氛的新年节日,人们的各种新奇感觉、新规划与辛劳都开始变为各自家庭充分的忙碌地操持着,家家户户为新年的到来筹划而感到欣喜若狂,争相购买各种年货,传递着各种新春的信息…[阅读全文]
东湖入冬一冷,穿上厚厚的棉衣,再等雪花一飘,天就突然地低了许多。一进腊月,就离年不远了。“大人望插田,小孩子望过年”。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会在腊月的某一个日子请来本村的裁缝。裁缝的徒弟则在那天的清早把缝纫机和其他的物件挑进家门。父亲会及时地为裁缝的徒弟敬上…[阅读全文]
陈爱民做豆腐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做豆腐的。想起做豆腐,脑瓜子就被和风梳理着,心尖儿就被香味抓撓着。还是在腊月初,我们就盼着作豆腐了。每天放学回来,都要绕道到豆腐坊前边的山顶瞅一瞅,那升起的炊烟飘过来,仿佛都是豆腐的清香,一会儿,口水已经吞下许多了。豆腐坊不大…[阅读全文]
李水平进入腊月,乡里的年味就一天天浓起来。首先忙起来的是石磨。家家户户都要烫粉皮、打豆腐。石磨只有一副,大家自觉约好时间,古老而动听的石磨咿呀声一直要响到腊月底。把用水浸泡得粒粒饱满的绿豆和大米,用石磨碾成绿豆浆,爷爷用柴火把大铁锅烧得黑里透红,父亲拿一大…[阅读全文]
张曼娟头一次吃到涮羊肉是住在村子里的童年,对门贾妈妈家里来了客人,正巧也不知从哪里来了羊肉,便生起火来吃涮锅子,邀了我们一家同享。那个年代的火锅都是红黄色的金属材质,圓圆的大肚子,一支烟囱似的圆筒形出气口,热热的红炭从口里喂进去,阵阵白烟喷出来。我和贾家的…[阅读全文]
◎石亮亮王远一、春节习俗的变化春节俗称“过年”,起止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虽然每个传说的情节不尽相同,但其都源于同一母题:由于某种怪物的出现,对人们的…[阅读全文]
姚佳君“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稀里啦二十三。”我几乎是背着这个童谣长大的。在印象里,每年的腊八这一天喝完那碗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年就要开始了。若是平时,你盯着那窗上的窗花,描绘着大年夜里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场景,最多会为这民俗的意…[阅读全文]
边浩宁过年,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它凝聚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祈祥纳福的诸多情感。因而,过年成为中国人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作为衡量过年热闹程度的重要指标——年味儿,在过年的画卷上,随着时代的不同,渲染出或浓艳或淡雅的一笔……“爆竹声中一岁除…[阅读全文]
◎吴晓明部队年味别样浓◎吴晓明一晃就到除夕了,今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外地过年,心中怏怏的,但有战友在,相信这次的春节会别有一番风味。除夕这天,全团的每个营、连,都忙着为年夜饭作准备。说是准备,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连为单位组织写对联…[阅读全文]
周玫孜“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真美丽……”耳畔每每响起这熟悉而温暖的歌声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年”的种种乐趣,禁不住对中国农历年的“味道”浮想联翩。是呀,中国的农历大年,似乎从旧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起…[阅读全文]
徐习军裕亭的《(年选)是件喜庆事儿》引发了我对文学“年选”的再度思考。裕亭在文中畅谈了“年选”给业界带来的“欢喜”与“乐趣”,说“《年选》是件喜庆事儿”,为了进入“年选”,不要稿酬,没有样书,他也“乐此不疲”,只是为了微型小说传播,凸显裕亭作为一个作家的“…[阅读全文]
方昊宇寒假里总不免与昔日好友相聚,酒足饭饱后的席间,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人们放松惬意地叙着话。我歪在餐厅窗边,盯着一株光秃秃的杨树兀自出神。一片欢快的嘈杂中,只听到一位老同学轻咳两声扬起嗓门,半调侃半认真地感慨道:“年味可真是越来越淡了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阅读全文]
林万华说起年味,从小到大,总离不开说到备年货、扫房子、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年夜饭、放鞭炮、拜大年,以及之后的电视“春晚”、网上拜年、发红包、抢红包、晒家宴、赶庙会……相信这些饱含中国传统的、浓郁的、特色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年味元素十足的词汇所包含的丰富…[阅读全文]
李光彪?柔软的年味李光彪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跨进了腊月的门槛,渐渐地,身边年味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春节近在咫尺。一时间,“去哪里过年?”这句话似乎成了身边熟人朋友见面的问候语。于我而言,离别故乡,溺入城市,已经二十多年,我的五脏六腑已被城市的美好时光,浣洗得几乎…[阅读全文]
赵字福斗柄回寅,乾元启运。除夕华灯初上,美酒佳肴端上饭桌,传承几千年的过大年仪式正式开启。随着央视春晚的《难忘今宵》响起,送走辛丑年的灾害与困扰,迎来壬寅年的春光与希望。以河湟谷地年俗为代表的青海年节,是中国年中充盈着民族地域特色的亚传统,以其别样的形态表…[阅读全文]
文/陈全忠甘熙故居里蜡梅盛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去博物馆里过个“文化年”正成为一种新年俗,成为一种独特且越来越时尚的过年新方式。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每年以生肖文化为主题举办开年贺岁展,吸引…[阅读全文]
文老克春节期间,全家人从南京去高邮老家给长辈和亲戚拜年,开车的儿子很懂我的心,每次去高邮我们都会走S333线,因为这条线路可以看见高邮湖。喜欢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样子,虽然高邮湖许多地方已经干涸成了田野,但车两旁那些萧瑟的树木,以及田野里的芦苇,散发着…[阅读全文]
文/漪澜小时候,过年是拿着小勺眼巴巴期待着打开一罐子蜜糖;长大了,过年是悄悄酿造一坛好酒,和家人一起细嗅满屋的酒香。鞭炮香火里的年若说年味,乡下老家是最浓的,自小我都是和祖父母一起过年的。老家是南通的一个小县城,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一辆电动车便可以兜着风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