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主要栏目:我的批评观、文论大家、今日批评家、理论新视界、个人锋芒、现象解读、今日热读、读来读去、港台澳文苑、未来文坛、品牌论坛、本期特稿等。
文集访问量: 6947 次
音乐列表
现代以来的文学记忆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不正常者”。所谓“不正常”,显然是参照“正常”而言,意味着相对于同时代绝大多数其他人的行为方式、身心状态,个体显示出特殊、另类、变异的特征(也即“出了问题”)。以“不正常”方式呈现出的个体,就好比人体内的结石...
程志军韦孟驰是广西本土80后小说家,他从大化山区走来,带着一身可贵的“土气”,进而走进南宁的城市生活中。韦孟驰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城与乡的观察写出了朴实而厚重的小说集《甘蔗林》(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甘蔗林》以饱满的“土气”讲述着进城者由乡...
20世纪的一百年,在中国历史纪元上是一个极为特殊与重要的百年。写一部现代文化史,无疑是一个颇有担当颇为艰巨而又绝对富于创造意义的文化工程。刘硕良主编的《广西现代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可以说是有关中国现代史著作中颇为扎实多有精彩...
沙地黑米热衷探寻与她邂逅的每一座城市,以敏锐的感受力,体察各个城市之独特韵味,其著作《沙地黑米带你游阳朔》与《桂林人》(合著)莫不如此。在最新的散文小说集《彩云追》中,沙地黑米的漂泊之旅重回故土。老家个旧,成为她抒情与叙事的空间。她把对故乡的回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睹文辄见其心。”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的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论的核心,“观文者”以“文”为凭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从而实现与“缀文者”灵魂的相遇...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每个写作者都习惯于立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参照去进行一种自我建构式的描述,比如女性主义的视角,比如文化主义的视角,比如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但是,不论是何种写作主义和写作立场,童年视角都时时掺杂在其中并发挥着原发起点...
宋剑华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恐怕是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了。巴金对此并不讳言,他说“自从1931年和1932年小说在《时报》连载后,到1980年我一共修改了8次”①。曾有学者通过校阅《家》的版本,发现“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
一、被遗忘的当代文学活动本文所论中国大陆私人油印诗集,不包括港台及海外华人油印的诗集。时间大体涵盖两个时期,即1950—1966年前后;1976—1989年前后。这是两个私人油印诗集的高发期,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时期的私人油印诗集。一般来说,文学史...
韩颖琦韦宝华在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地域版图中,曾蝉联“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三甲的北上广是网络文学作家聚集地,网文“大神”云集。而江苏、四川、湖南、浙江等地的网络文学,或曰“异军突起”,或曰“网文重镇”,表现均相当活跃。相比之下,以辛夷坞领军的...
引言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可以自由言论的“言论场”或者叫作“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参与讨论的公众占有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并将它建成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这样一个过程表现为已经具备公众和论坛的文学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