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
《书屋》中国大陆著名人文知识分子杂志,名流雅士咸集,诸家荟萃,色彩纷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
文集访问量: 10555 次
音乐列表
邢哲夫近代学者高步瀛曾编选《唐宋文举要》、《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是桐城派古文的传人。“举要”就是举其大要的意思。高步瀛先生在编选《唐宋文举要》、《唐宋诗举要》之后并没有再编选《唐宋词举要》,究其原因,或是因为桐城派主张文章经世致用,但是在正统文人...
黄林2018年,国立师范学院成立八十周年。这所在抗日烽火中奠基于湘中山区的学校,就是今日跻身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湖南师范大学之前身。母校八十周年校庆,北美校友自然不会置身事外,捐资助学之余,还商议共同撰写一本书,作为校庆的礼物。在这些校友...
陈安民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版图上,有一个风格鲜明的史家类型常为时人和后世研究者所乐道。这个类型,便是习称的“中西兼通”。如果我们讲得更确切和谦逊一点,或许可以名之为“中外兼治”。这类史家具有哪些普遍性特征,在史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各自的学术成就如...
关永礼二十世纪初,被封建正统观念长期贱视的戏曲小说受到学者的重视,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遥启先声,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奠基之作。二三十年代,继者踵起聿兴,戏曲小说研究浸浸日盛,终成一门显学。在众多研究者中,傅芸子、傅惜华昆仲名列...
肖伊绯周瘦鵑(1895—1968)与徐志摩(1897—1931)虽非深交,却时有往还,这是尽人皆知的旧事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在上海文化圈子里长袖善舞、左右逢源,身任多家报刊主编、主笔,与徐志摩、陆小曼夫妇多有交往,他的若干文章中皆有记录,他...
裘伟廷当人们问起最早去德国的中国人是谁时,可能一下子很难在中文的文献上寻找到线索,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一些德文资料(比如德语书籍《广东人在柏林》)的披露中找到相关答案。由此我们知道,最早踏上德国土地的中国人,乃是广东人冯亚星和冯亚学,他们是同乡同宗兄...
贺越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京城文化界流传过一句名言:“范用什么书都敢出。”确实,在富有胆识的总经理范用主持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了不少脍灸人口的优秀图书,如《随想录》、《傅雷家书》、《干校六记》、《牛棚日记》等,还主办了享誉士林的《读...
楚人在网上看见一个最近出版、被纳入南岳“磨镜台文库·南岳寺志丛书”且是新修的《大善寺志》介绍,其中说道:“大善寺是天台宗、乘云宗祖庭,位于南岳古镇北支街,为陈朝慧思尊者唱道之地,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唐宋元明,代有兴废。清末默庵、淡云二长老...
王锋一部《辋·王维》,掩卷已颇有些时日。迟迟未语,非无感也,惟因所欲言者,似俱已为作者胡君松涛(胡君学人风致、作家手笔,似称“老胡”更见亲切,以下皆同,幸毋罪我)于书中道出,并此前所思之未及处,亦时于书中觅得,不期而遇,往往而是。再三端详此“半亩...
刘少勤时下有些人士尽力渲染鲁迅的仇、鲁迅的恨,大谈鲁迅的心胸如何狭窄。某文士摘取鲁迅遗嘱的片言只语,抛出“仇恨哲学”几个字,想把鲁迅装进他煞费苦心编织的黑色网兜中。鲁迅是有大恨,但更有大爱。能恨,才能爱。一个人凡事不动感情,没有是非善恶,一味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