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中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文集访问量: 5682 次
音乐列表
汪应果摘要:朱寿桐的散文写作,努力追求讲真话,而且是“个我化”的真话。在这里,散文集标题的“俗”字就不仅仅是“普通人”“远离庙堂”的意思了,它更包含着对大陆高层精英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反讽,一种价值颠覆。他“从俗”却绝不“合污”,朱寿桐...
摘要:此文是朱寿桐为新出版的两本论著所写的序言。其一是庄园的《个人的存在与拯救》,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他指出该书为解开高行健创作的价值之谜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学术思路,他还对高行健浪漫的“大孤独”进行了精彩独特的阐发。其二是程国君的《〈美华文学〉与北...
刘云摘要:张翎长篇小说《阵痛》曾被评论者解读为女性主义小说。联系小说文本,通过对女性主义主旨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张翎这部小说在根本精神指向上与女性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小说虽然凸出了基于生育特质的女性经验,表面上看似乎意图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但...
首作帝郭爽摘要:《小团圆》体现出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还钱”行为与身体叙事构成了互文性,“隔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姿态,“痛苦之浴”的人兽转化书写彰显深刻的讽刺艺术。《小团圆》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散漫的叙述与成熟的张力无缝对接,对立、矛盾、冲突与分...
陈红摘要: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提出“巴洛克”的“废墟”美学,从古典悲剧到德国悲悼剧的转换中揭示了一种贯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另类的现代性。此美学体系以“废墟”为表现对象,以“寓言”作为表征形式,并表露出“救赎”的愿望,是一种“废墟——寓言体”。...
张志国摘要:文章从传播者角度对白先勇在中国内地及澳门高校中的文学存在方式进行考察。在大学场域中并存着三股力量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有效传播,即专业传播者、通识教育传播者与作家自我传播。专业传播者位处大学场的核心,是最为恒久深刻的传播者,但局限于少数的...
江涛摘要:90年代的黄碧云总是在讲述关于漂泊、还乡与死亡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专属于她自身的个人经验,以及由个人经验形成的悲剧哲学,是把握黄碧云创作的关键。同时,从她的悲剧哲学中,也能窥见到她对于生命的矛盾与悖论的思考。关键词:黄碧云;逃离;还乡...
摘要:本文讨论蔡珠儿的六本散文在主题上的延伸与开展。除了论述蔡珠儿散文的书写脉络,也进一步指出她的散文转折和变化。蔡珠儿以饮食书写获得文坛的关注,被称为美食作家。实际上,她的散文集文化观察、自然写作和饮食书写于一体,并非单纯的饮食散文。她的散文起...
贾颖妮摘要:1990年代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某种程度上是华文报纸副刊建构的产物。副刊的作为有二:一是大力扶持新生代批评,初步建构马华文学诠释的本土视域;二是开展史料爬梳与谱系建构工作,为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提供扎实的考据材料。报纸副刊积极推动文...
张松建摘要:有关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叙事技艺、现代主义实验与杂文写作的鲁迅风。本文把他的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杂文和评论在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结构和系统,展开“跨文类”阅读,以“身体书写”作为切入点,采用性别研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