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051 次
音乐列表
楼河在森子以时间线索编辑的诗选中,我发现2001年是个断裂。这本2016年出版的诗歌选集,收录了从1989年到2015年的诗作,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选录,但唯有2001年是个空白。如果把这种断裂视作一种机会的话,我认为它意味着诗人此时的写作面临了一个...
赵松“我到了,麦当劳”“我取下票就来”“检票口见”“哦!我排到9A队伍里了”“进来了,站台”若不是在微信里还留着这段对话,我真想不起来,去年10月里我们去杭州单向空间做《迷路员》活动,到底是不是一起坐的高铁,我跟沈大成。可是,即便有此证据,我也还...
习蓝在《迷路员》的奇特故事里,时不时有个同事穿梭其间,好像电影里恰好挡住关键线索的半个肩膀。当《烟花的孩子》主人公偶遇小时候一起看过烟花的女同学,他看到在大巴车上曾对自己滔滔不绝的同事“肥腿佬”悄悄靠近,于是赶快和她拐入一条清静的山路。就是在这条...
行超一第一次读沈大成,是她的小说《盒人小姐》。这个最初发表于2018年的短篇小说,在2020年被读者重新打捞。小说写的是一个病毒蔓延多年的疫区,人们努力忍受并防御着逐渐常态化的畸形生活——那么你一定懂了,这个小说时隔几年再度“翻红”的原因。作家并...
赵晨上海是一个大词,经由千万人言说而不竭,不竭却难有新意,诸如“东方巴黎”、“繁华魔都”等陈词滥调已难以表述日新月异的都市气象,如何书写上海成为横亘于写作者面前的一道难关,btr的《上海胶囊》是一次跨越难关的书写尝试。“胶囊”是一个充盈着病理学与...
李秀龙一小说创作的“理路”之问作为以写作为志业的职业小说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始终呈现出一种张力状态。一方面,王安忆越来越觉得,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不要去为难读者;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清楚,下一部作品必须是“要用小说质地筑造新的美学世界”。...
陈思《南货店》是一本针脚细密、完成度极高的小说。它以上世纪70年代末的高中毕业生陆秋林为主人公,围绕他在供销社系统内的工作与交际,穿插供销社种种行业内情,以浙江宁波市下辖的宁海县为活动空间,长卷一般铺陈刻画了浙东地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平民生...
尉光吉今天,布勒东这个名字无疑已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绝对符号。但布勒东是谁,他引领的超现实主义又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除了被文学史的常识所固化的术语、宣言和口号外,我们还能说出更多的东西来么?在成为专名和符号之前,布勒东当然有过一段鲜活的人生,而...
郑毅这不但是杜尚首次同意广泛深入地就他的各种行为、反应、感触与观点进行讲述与解释,更是他一生中最详细、最深入、最直接的一次现身说法在卡巴纳看来,这些所谓的“杜尚研究专家”,他们通过专断片面的认知,把杜尚风干成了一具木乃伊,把他变成了一个独属于他们...
张博在中文语境中,加缪早已成为一位中国读者家喻户晓的法国作家,甚至将其称为中国最知名的20世纪法国作家恐怕也不为过。早在1960年代,《局外人》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开始了小范围流传。到了1980年代之后,随着柳鸣九、郭宏安、李玉民、杜小真等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