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056 次
音乐列表
包慧怡普拉斯:全部的艺术就在于不要坠落包慧怡那是一个古怪的夏天,天气闷热不堪。那个夏天他们把卢森堡夫妇送上电椅,而我不知道自己赖在纽约干什么。对于死刑我有些愚蠢的想法……我老是禁不住去琢磨,电流沿着人的一根根神经烧下去,将人就那么活生生烧死,那是...
黄德海为普遍的复数立传叶兆言《很久以来》黄德海《很久以来》始于1941年3月10日,写两个女人经历了抗战,经历了建国,经历了反右,至文革,一个因思想言论被捕并以反革命罪被枪决,一个嫁给了曾对自己实施强暴的男人。小说主体部分横跨了抗战和文革,主人公...
张定浩把自己抛入歌声的洪流路内《花街往事》张定浩1很多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或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亲爱者的故事。习惯的说法是,每个人都能够写一本精彩的书,至于称之为回忆录还是小说,也许只是个人的偏好。但一个小说家之为小说家,是需要一本接...
王健生活裂痕中的虚无评韩少功的《日夜书》王健《日夜书》是韩少功写作的一个转变。在接连发表了《马桥词典》、《暗示》与《山南水北》等一系列实验文体之后,他重新回到了相对传统的“讲故事”套路之中。而实际上,讲述积郁在心底的知青故事,一直是韩少功的一个心...
陈建华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下)陈建华五、《创造》:女体消费与乌托邦空间不无吊诡的是,这与他当初批判的周瘦鹃他们走到了同一条道上,面对相似的读者市场1920年代末,周瘦鹃的小说创作处于停滞状态,而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三部曲《...
王春林话语建构与历史的理性沉思对吕新近期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解和分析王春林中篇小说《白杨木的春天》与长篇小说《掩面》是吕新的两篇近作。在他的这两部小说作品中,吕新通过叙事话语的巧妙建构,对于一部颇为吊诡复杂的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足称深入的理性沉思。《白...
郭君臣人世的微细之光吴文君小说读记郭君臣2001年,三十岁的吴文君开始写作,200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六月的歌声》,至今写了四十多个中短篇。吴文君主要写两类题材,一是生活随时间流淌生出的无奈、亲情和力量,《六月的歌声》就是这个内容。六月是个私生女...
项静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项静徐则臣一定特别熟悉米兰·昆德拉,他在访谈中说“小说在故事停止的地方开始”,这是对昆德拉观念有意的曲解,昆德拉原话是说单一故事的停止,而徐则臣强调的是另外一种小说的面目。昆德拉还强调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
虞村吴亮我的每件作品背后都有原型手稿虞村吴亮吴亮:虞村我们初次见面,好像是在朱新建家里吧,你剃个光头,一件大号T恤拖到了你的膝盖。虞村:对,我记得是夏天,在南京,那天有好多人,还有作家陈村,我们在朱新建当年那个别墅里。老朱安排我们在他的院子里露天...
张文江《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一)张文江《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这篇文章原来有两个互相竞争的题目,《史记集解》题目是《太史公自序》,《史记索隐》题目是《太史公自序传》。我以为两个题目考虑的角度不同:《太史公自序》表示这是全书一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