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7702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南山2020
  • 蓝欧
  • 山里狼
  • 孟冰
  • 陈社昌
  • 孤树

季红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编号:13&zdll22)的阶段性成果〕生殖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最基本、最永恒的宿命,是人永远无法脱离动物界的悲哀,因此而成为最隐秘的创伤记忆被所有的历史叙...

浏览全文 阅读(22332)

赵坤现代学术的分类使专业越来越狭窄,而蒙童式的好奇在我则始终没有泯灭。世界容我们寄身,并且实时展示它的神秘,正是庄子所谓的“生而有涯,知也无涯”。不仅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不停刷新着我们的视野,还有自古以来的宇宙自然之谜,历史就在我们周围,诱惑着我们的...

浏览全文 阅读(22340)

杨扬评论家难免会有技痒的时候。看别人的小说看多了,不知不觉自己也会动起手来,尝试着写小说。这样的案例从二十世纪以来并不缺乏。在已经出版的评论家、研究者所写的长篇小说中,类似于像钱钟书《围城》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不多,但不少作品还是很有特点,至少你可以...

浏览全文 阅读(22365)

刘江凯〔本文系二○一二年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批准号:12AZB086),二○一二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本土写作与世界影响——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批准号:12YJC751054)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余...

浏览全文 阅读(22427)

王侃在中国,“余华”之于“先锋”,几为一对互为表里的称谓。自余华成名以来,“先锋”就为“余华”进行了及时的定义,“余华”也为“先锋”提供了完美的注解。今年三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为余华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其议题就直接将余华的三十年创作经历...

浏览全文 阅读(22320)

周蕾在一次对话中,面对“为何写作”的提问,余华曾说:“我在我那本即将出版的随笔集的后记里最后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这可视为我今天为何写作的理由:我在这本书里写下了中国的疼痛,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可以说,从我写长篇小说...

浏览全文 阅读(22386)

刘汀自一九八三年在《西湖》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第一宿舍》,到二○一三年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余华的文学创作刚好三十年。此三十年,也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以来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段。在数量不能说少的作家中,余华以他数量并不算多的作品,成为“当代...

浏览全文 阅读(22389)

张清华一、小引关于余华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早在九十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尚不成熟,少量文章质量非常之高,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知识”。而到了世纪之交以后,随着他九十年代前期接连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

浏览全文 阅读(22375)

朱文颖一有一段时间,家里的钟点工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眼睛瞅着电视里正播放的国际新闻,终于,她忍不住迷惑而犹疑地问道:“那个钓鱼岛……怎么还没打下来呵?”她家离我住的小区不算太远,那是老巷里的老屋,周围满是违章建筑。她总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拆迁……后来...

浏览全文 阅读(22405)
漫谈城市文学 2023-11-09 08:48

魏微一城市文学在中国的界定有些模糊,似乎不能照字面理解,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就叫城市文学。比如我读卡佛、福特的小说,就不以为自己是在读“城市文学”,——关键是气味,倒不在于他们写了什么。他们写的是城市,城市里的小人物,孤独,卑微的生活,疏离感……像...

浏览全文 阅读(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