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21 次
音乐列表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思南读书会——为作者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书文/本刊记者刘莉娜从复兴路向西走,穿过重庆南路再向前走一段路,便是赫赫有名的思南路了。马路两侧坐落着各式各样的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当然莫过于思南公馆,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林林总总地...
文/阿达故宫拍裸照,也是醉了文/阿达在游人如织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居然能避开众人,得以“见缝插针”地拍摄人体照——这样的新闻,不惹人热议都难。甭说是在故宫,哪怕是在一般公众场合,一旦出现此类“惊人之举”,也难免会“触目”,或容易被“侧目”。我的第一...
文/孙惠柱从戏剧看西方理论引进中的误区文/孙惠柱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文艺始终和西方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引进大都是从翻译开始的,由于具体作品的量大大超出概括性的理论,西方文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的理论。这些年大学愈...
文/朱大可汉语开放的大门与净化的阀门文/朱大可古代汉语的诞生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密切相关。早在上古时代,语言就因其种族开放性而放弃自我封锁的围城。商朝信奉的“帝”,其发音、字形和语义,完全源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周朝所...
文/葛兆光重思何为“中国文化”文/葛兆光关于中国文化,晚清以来就一直在讨论。我有两个基本想法。第一,过去我们讲中国文化,泛泛的笼统之论太多,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希望讨论得比较具体一些,也就是讨论什么算“中国文化”;第二,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很多...
文/姜进“女子越剧”创造了独特的女性文化文/姜进最近出版的30多万字拙著《诗与政治——二十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的意义。女子越剧也许是中国近代唯一保存至今的单性别舞台艺术,其清一色女演员的舞...
文/杨燕迪何谓“懂”音乐文/杨燕迪常听见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但不懂音乐。”还听见有人说:“喜欢就行,别管懂不懂。”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喜欢”和“懂”是两码事。“喜欢”,就是非常情愿。不用找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需上级领导的动员和号召,更用不着...
文/张闳危险的水蜜桃,或情感教育文/张闳初中生永远是一惊一乍的人群。他们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的懵懂,又不像高中生那样的自信。似乎什么都知道,又似乎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惊奇。1975年,我在一处农村中学读初中。我家所在的医院距学校只有几百米远,因此,我不...
文/柯玲教师,没有兼职文/柯玲2015春开学之初,系里几位兼职教师因故突然离职,教学秩序几近瘫痪,抓狂救场,四处搬兵,勉强运行后感慨良多。近年因为汉语热的升温,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面对如此“商机”,高校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各家纷纷设立汉语培训部门,...
文/黄佟佟在小锤子镇见到的北岛文/黄佟佟坐了差不多十五个小时的飞机,我从维度23的广州来到了维度57的挪威。飞机落到奥斯陆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钟了,太阳还在天上,金光均匀地涂在大地上,啊,这壮丽而萧瑟的北方。因为临近北极圈,挪威的夏天只有五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