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18 次
音乐列表
文/马信芳上海是新故事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起,它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谈及新故事的形成和发展,上海故事界同仁们常有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和喜悦。确实,上海得天独厚的外向开放型环境,经济繁荣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氛围,都为新故事的...
文/本刊记者秦岭沈鸿鑫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上海京昆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从事戏剧、曲艺研究50多年,曾参与《中国京剧史》《上海艺术史》《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等多项国家重点艺术研...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身为首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早期成名和得奖的系列作品更是让他一度成为“乡村教师”代言人。所以,虽然他这一次在上海书展上拿出的新长篇《蟠虺》被宣传为“都市实景”加“盗墓...
文/成萌2013年12月8日夜,我接到了红线女学生杏子的微信:“红老师走了。”“走了?去哪了?”我实在是不愿意往那方面想,但是事实却如此无情,红线女已经去往天国的艺术之宫了!无语凝噎,只有悲痛!可就在半年前我还拜见了她老人家的,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
采编/李娜皮埃尔·阿苏里罗伯特·奥伦·巴特勒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之后,因在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诸项上都引起争议而备受关注,有作家和读者质疑其公正性。当然,任何的评选都很难形成唯一的标准和所谓绝对的公平,即使在文学奖有悠久历史的欧美,评奖过程中...
文/李敖我在编《最美句典》。如果我们能让全中国人一起来编一本句典,大家一起造句子,那是很了不起的。为什么我说要搞全民造句?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现在中文还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全世界九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中文。我们看英国,在14世纪、15世纪的时候,英国用...
文/乔良目前中国一方面仍在崛起,一方面问题也很多很复杂,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哪些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受别人影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首先,要改变和创新自己的话语体系。因为语言决定思维,如果语言很陈旧,思维绝不可能先进,思...
文/千里光一则视频让我泪如泉涌。那是来自荷兰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街头,寒风瑟瑟,一顶安放在地上的浅色礼帽旁,一位身着深色上装、胡子拉碴、脸庞瘦削的老头,正在深情吟唱《你鼓舞了我》。他叫MartinHurkens,今年已经61岁,2010年他以57岁的...
文/孔良在上海外滩巍峨显贵、群雄鼎立的建筑群中,海关大厦无疑是卓而不凡的佼佼者。它那方正典雅的雄伟身姿,高耸入云的壮丽钟塔,时而传来阵阵铿镪激昂的钟声,远远望去犹如一尊无冕的雄狮,俯视着黄浦江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象征着历史赋予她的海关神圣使命。每天...
文/袁鹰巨鹿路在旧法租界时称巨籁达路,是一个法国人姓名。它在上海成千条马路中属于并不繁华的一条,西段更显幽静。我青年时代在上海生活的岁月中,在巨鹿路上只住过半年多,却是生命中最难以忘却的一段时日。1945年上半年,因为全家从上海迁往当时米价物价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