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19 次
音乐列表
文/李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生逾百年不易,数百年世事难料。若论当今书坛,谁领风骚数十年?当有其人!拨开记忆的尘封,学书经年的人一定会想起早在七八十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位名满大江南北、影响了整整一代学书人的奇女子,她就是现为中国书...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文化移民”这个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为了发展、为了理想而背井离乡栖居他城的年轻人,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但都未扎根;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期待在他城的文化艺术领...
文/邹振东邹振东厦门卫视总监最初听到医院保卫室可配备鱼叉状长棍的新闻,未免觉得有些夸张,但哈尔滨医大血案,却证明东莞市政府的建议绝说不上用力过猛,而恰恰是有先见之明。我有很多朋友是医生,我大姐就是护士,我了解他们的辛苦、无奈和悲愤,在医患关系紧张...
文/王国伟看似荒唐的题目,想法源自前几年流行的几本书,《藏獒》和《狼图腾》。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神灵关照,人类开始正面关注被视作低等动物的狼了,事实上,狼已经被赶杀得接近灭种时,我们才开始返悟狼的重要,似乎有点晚。作为一种原该是非豢养动物,藏獒的角...
文/闵师林闵师林笔名安谅,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作品600多万字。曾任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现在某企业集团任职作者慰问维吾尔族儿童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援疆日记》以约50万字的篇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
文/张斤夫张斤夫中国作协会员,曾任《上海文学》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小说组组长,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MFA创意写作校外导师壹我第一次见到巴金是1978年2月15日。那时,我在东海舰队文工团任创作员。1978年春节过后不久,舰队文化部在上海水电路舰队司令...
文/红菱陈耀王简庆福(祖忠人摄)在上海巨鹿路上的一个现代公寓里,93岁的简庆福一早就起来了。往外望去,这里离华山路上他捐献给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三层楼花园洋房相距不远。在上海,简氏家族曾有几十处的产业,但在1948年移居香港前,简庆福几乎把所有的产...
文/韦泱年逾九三高龄的黎鲁前辈不求闻达,处世低调,低到几乎会被这个世界所忽略的程度。这低调,大致源于他的谦逊平易。其实,黎鲁的资历堪称老矣。一九二一年出生的他,一九三八年十七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正宗的“三八”式老干部。他一九四二年参加新四军,...
文/黄锦元年轻时的高型壹高型在同仁心目中是个成就卓著的多产电影剧作家,获得过“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和“夏衍电影荣誉纪念奖”。建国初期,他就以一部力作《翠谷钟声》,赢得了电影界同仁的高度赞誉,一炮走红。不久,他创作的《水手长的故事》成了新中国第一部...
文/鲍世远1943年10月,新中国剧社成员旅湘演出归来桂林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人为蒋柯夫蒋柯夫,抗战时期演剧七队的成员,新中国剧社的理事,新中国第一代有影响的演出家。夏衍同志曾这样称赞柯夫:“吃苦耐劳,办事周到,人缘极好。”刘厚生同志印象中的蒋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