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11 次
音乐列表
文/王海摄/崔益军王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评论主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正是程乃珊的文字最走红的时候,来自上海一间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师,以描写老上海的风物故事横空出世。那时的我正上高中,尚不知张爱玲为何方神圣。母语阅读上,刚从金庸梁羽生古龙的金...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逝世2014年9月12日凌晨4时34分,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周巍峙1916年6月生,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主任兼...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冯骥才在文汇报撰文说,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细琢磨一下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
文/孙渝烽上了年纪总喜欢看点搞笑的节目,让自己每天都能乐一乐。不知怎么搞的,打开电视好多节目让我乐不起来,只好不断地换台。现在和小孙女常常看“潮童天下”,孩子们的天真和童趣,让我乐得十分开心。说真的,现在的喜剧、相声、滑稽戏真得好好向前辈们学习学...
采编/李娜黄旻冯涛btr于是袁筱一周嘉宁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作品不朽,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翻译作品不朽,翻译没有唯一的答案,翻译最伟大的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了语言的探索,这个过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结果。8月28日,青年译者孙仲旭在广州去世,享...
采编/海风吕澎黄专当我们对一个艺术现象看不懂,通常是因为我们不能把眼前的艺术现象跟它的产生原因,跟它所要说的话的可能性和我们的知识背景、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新近,“文景艺文季”系列活动推出了一组对话,对话者是两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一位叫吕澎,...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喧闹的文学奖与寂寞的文学近些年,围绕文学奖的质疑与争议不断,这不得不引起反思,但更应该警惕与反思的是另一种怪象:争议的喧嚣只是一场无关文学的愤怒宣泄,热闹的背后更显示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学的疏离。文学奖,逃不脱争议的魔咒也许,换个...
今年的“鲁迅文学奖”很热闹。从方方狙击柳忠秧“跑奖”以来,“鲁奖”名声大噪,成为公共话题。方方的狙击战无疑是成功的,胜券半握的柳忠秧在“入围名单”上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诗人周啸天。诡异的是,周啸天和柳忠秧的“诗风”似乎难分伯仲,于是他的得奖...
文/郑永年阻碍改革的三种矛盾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看,改革不是现在刚刚有,秦始皇、孔子也是改革家,西方国家的历史也一样。从中外历史经验看,改革产生的一些风险,大部分都可控,不改革到最后演变成革命,而革命是不可控的。所谓改革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是自...
文/黄佟佟做跑电影线的记者,好处是可以提早几天看到电影,可以提早几天预测电影的好坏,通常这种预测对国产片不太灵,有时我们看好的电影却卖得不好,有时我们不看好的电影却卖得很好。《后会无期》就是这样一部记者们基本不看好的电影,北京比广州早一天点映,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