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63 次
音乐列表
文/杨晓炎赏漫画,叹漫画文/杨晓炎我一直想写有关漫画的文章。这次郑辛遥邀请我观《新中国漫画回眸》(1949—2010),我高兴得即刻从阅读状态中醒来(最近我在研究高阳作品),提前赶到香山美术馆。展厅已是人山人海。人群中遇见辛遥,握手祝贺他策展成功...
文/陈炳我所认识的巾帼画家张迪平文/陈炳在一次美术馆绘画雕塑联展上,与沪上中国画院著名的女画家张迪平相遇,我脱口赞叹:“你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年轻!”“哪里,哪里,我们都上了岁数了。好久不见,身体都好吧。”她一如既往那样文静、温馨地笑笑。风采依然的...
文/信芳当摄影师遇上了“白毛女”文/信芳张元民与石钟琴在摄影家的眼里,舞蹈无疑是一门最能表现人的情调、最直接有力地展现人的生命力的艺术,摄影家用镜头抓住的虽只是其“美丽的瞬间”,但常常会因之而享乐无限,甚至一生。当一个摄影家遇上了美丽的舞蹈家,且...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舒乙:爱国者“捣蛋”文/本刊记者胡凌虹舒乙近照一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完会,北大著名教授吴组缃和王瑶边候车边闲聊,他们谈起了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老舍的童年》,“舒乙的文章写得不错!”“是啊,比他爸的散文写得还好啊!”两位老先生谈...
文/信芳刘子枫:从“黑炮”中走来文/信芳刘子枫主演《黑炮事件》的海报雨夜,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奔进邮电局,匆匆忙忙地向某地发了一封“丢失黑炮301找赵”的电报,警惕性很高的女营业员,立即将这一情况用电话报告了公安局。公安局查出,发报人是某矿山公...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闵惠芬:民族音乐是我的“地气”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闵惠芬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1945年11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现任中...
文艺揽粹上海文艺界隆重纪念张骏祥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影协、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影剧伟业·遗泽长存——隆重纪念著名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理论家、电影事业家张骏祥先生诞辰100周...
观点集粹今天为什么还要强调解放思想《北京日报》刊登对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访谈文章。辛鸣认为,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我们面对的不是明确的错误思想,而是对正确思想片面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毫无疑义,但如果狭隘地理解为不计成本...
文/海风摄/沈建一波澜壮阔六十载继往开来谱新章——上海文联60周年纪念大会花絮文/海风摄/沈建一上海市领导和艺术家谦让入场2010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文/李亦中当年蓬矢桑弧意——父亲桑弧与新中国电影三项“第一”文/李亦中作者与父亲桑弧初春在北京(1980年)李亦中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著有《影视艺术教程》《影视艺术鉴赏》《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