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71 次
音乐列表
文/本刊记者程也陈少云:最是那过瘾叫人痴迷文/本刊记者程也陈少云出演新编京剧《甲午海战》邓世昌(1976年)笔者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在逸夫舞台看过一场京剧演出。当时都有些什么节目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散场后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哪怕是今天回想起来,那...
文/信芳余红仙:珠落玉盘,余音绕梁文/信芳余红仙从艺55年演出2010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在放映《文联60年》专题片时,一组演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中央...
文/詹咏聆听马革顺先生的故事文/詹咏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演播厅里非常安静,《往事》栏目的专题片《马革顺的人生影像》正在进行现场录相。除了主持人刘凝与嘉宾马革顺先生的交谈声,再没有其它声响。我和马老的爱人薛老师坐在场边的沙发上,屏气凝神地注意着拍摄...
文/罗君奚美娟:朴实无华,光彩照人文/罗君奚美娟(祖忠人摄)《假女真情》奚美娟转身投入影视之前,我只知道她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高才生尖子,很早蜚声剧坛。在话剧舞台上,她在一部部话剧《枯木逢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梦》《训悍记》等中,塑造了众多光彩...
文/信芳任桂珍还说“俺家乡好”文/信芳“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这首著名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演唱者就是当年上海歌剧院的歌唱演员任桂珍。随着她那清新、甜美、富有韵味的...
文/俞可平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径文/俞可平俞可平政治学、哲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要不要民主?如果民主会导致混乱,甚至国家的解体,中国领...
文艺揽粹国画大师刘旦宅追思会举行2011年3月2日上午,国画大师刘旦宅先生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0岁。刘旦宅是画坛的神童,10岁时就在家乡温州开过个人画展;26岁时他与国画大师林风眠、吴湖帆等一起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是该院有史以来...
观点集粹文化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王蒙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说,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既是同步的,又是不同步的。同步,你得有经济力量,老百姓得温饱,如果老百姓还在温饱线之下,你天天讲文化,人家听都听不进去;它又是不同步的,比如说经济上中东的石油国家发展...
文/刘莉娜外滩“艺事”——摄影家、画家、导演眼中的外滩文/刘莉娜恐怕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这样深刻地代表着上海。它是上海都市最初的轮廓线,殖民主义的标志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全球化的中心,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从1843年外黄浦荒芜的泥...
文/马婕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傅聪与他的非凡家族文/马婕傅聪与父母在书房(1956年)2010年,19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全球以各种各样的活动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钢琴诗人”。2010年,自然也成了钢琴大师傅聪最忙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