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握宇一九四九年后,对许多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来说,“红色中国”与他们隔了一层“竹幕”,虽然可以立足香港收集各类信息,却始终无法逾越边界,亲眼见证中国大陆的变化。这一状况直到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后才有所改变,一批批西方学者开始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来华...
曹南山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曾经谈到一个有趣又很严肃的问题,他说“中国哲学史”的名称就是个困难的问题,究竟是“中国哲学的史”还是“中国的哲学史”呢?金岳霖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态度的问题”。书写中国戏剧史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而问题...
李锐此前曾读过大兴的《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最近又读了他的书稿《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读了这两部散文集后,不由得感叹作者个人阅历的丰富多样,和一言难尽的心路历程。尽管作者一再表述自己的自我边缘化,甚至调侃自己抱着种种怀疑的随遇而安,但你还是能在他...
语言文字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语言文字的统一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因此,涉及两岸的语言文字工作和相关研究也被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两岸由于历史原因,同一种语言长期在相互隔绝的空间里发展演变,原本共同使用的标准语在语...
顾明栋自十八世纪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文学”已然在全球范围内变成了现实,在文学研究领域,大有取代国别文学、地区文学,甚至比较文学之势。笔者认为,“世界文学”的实现应该催生与之相应的“世界文论”,但令人遗憾的是...
申霞艳如果我说阅读是一种能力,你一定会发笑,觉得这又是学院派在痴人说梦,自以为是;但如果是小说家毕飞宇在“小说课”里告诉你的,你不禁会频频点头。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的小说家,而是他的确读出了我们阅读多年仍然没有读出来的内容,就像狂人能在历史的字...
孔元在《读书》二。一八年第五期《康托洛维茨其人其书》一文中,作者徐震宇试图通过对康托洛维茨历史处境的还原,来揭示其著述的思想意义。这种写作进路通过对写作者时代语境的把握,来窥探其真实的写作动机。但这种细微的写作态度,并没有消除作者对于康托洛维茨的...
党圣元一自屈原创作《離骚》,宋玉转而叙物,以赋命篇,开启汉赋,大赋就成为汉代文章的主导。班固《两都赋序》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礼乐协...
李强对于昆廷·斯金纳的学术贡献,国内学界并不陌生。他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史家、历史学家、剑桥学派三大师之一。他在思想史方法论研究、欧洲近代思想研究,尤其是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由他所倡导的“历史语境主义”业已成为近几十年来思想史...
田本相一人称中国“话剧皇帝”的石挥,的确是一位中国话剧表演的艺术大师。应当感谢李镇先生,他苦心收集编辑的《石挥谈艺录》(三卷),几乎囊括了石挥的所有文字著述,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中国话剧的标志性人物。我研究话剧史多年,也注意到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