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彩丽最近一直在考虑农作物的种植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但心中诚惶诚恐,害怕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与小小的马铃薯联系起来,会过于武断。今天读到陈亚平老师在《读书》二○○七年十二期上发表的《玉米与资本主义》一文,感触之余也使我勇气倍增。作为一...
陈四益黄永厚社会上对大学招生啧有烦言。其中一条是为什么北大、复旦这些名校,对外地考生和本地考生录取分数线大有差别?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吗?外地考生录取线要高于当地学生十几分乃至几十分,公平吗?当然,不公平。可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全国的考生都要盯...
陈国富卿志琼曾经以为,中国经济学家今天的使命就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弘扬“主旋律”,而对于在这一浪潮中被边缘化的人群,则可将其划归为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对象,他们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存在;曾经以为,二十世纪那场在中国持续了三年并夺去成千上万生命...
曹旅宁周祖谟先生一九三五年六月作《说文解字之宋刻本》指出:“清人书中所著录之宋本说文,有大字本小字本之别”;小字本中“孙氏(孙星衍)原刻本与续古逸丛书景印王氏(清王昶)宋本雠校,由是可知孙本所据非王氏宋本矣”(《问学集》,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一月版...
刘以林哲学的根本命题是:我是我,或者,我存在。——谢林...
盛嘉美国史学界最近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建构美国历史。以全球的视野重构美国历史是一种新的跨国史的研究取向(transnationalhistoryapproach),其意图在于突破民族自我封闭和国家地理边界的限制,走出...
沈卫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师生与北京大学胡适派文人历史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源于柳诒徵(字翼谋)发表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一日《史地学报》创刊号上的《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文章对胡适的历史研究提出批评,之后是“古史辨”讨论中的南北对立。前后多年的“疑古...
卢冶《比亚兹莱:最后的通信》(张恒译,新星出版社二零一零年一月第一版)一书可能不够精彩:图文没能“并茂”。本书收集了二十六岁英年早逝的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一八七二——一八九八)的一些私人信件,按照年代顺序择选了画家的部分作品穿插其中。画家自己的插...
刘志琴关于“封建社会理论研究”并非是我的专业,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又不能不关注,因为这是有关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问题,而这种关系长期以来曾经是横置在学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多少人为此遭受批判,打入另册,甚或令人钳口结舌,放弃学术追求,至今仍然使人叹息。正因为...
皮力康有为和陈独秀对于中国画的批判,开启了中国画在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历史命题。两人主张都是希望中国画必须转向写实风格。不同之处是陈独秀站在科学和世界主义的立场上来谈写实问题,期盼用写实来替代文人画;而康有为则是希望恢复宋代院画的“写真”传统改造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