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1889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沂河渔翁
  • 香灵儿
  • 蕙芯
  • 吝永发
  • 小泥巴
  • pchenf

摘要: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一种新的电影范式——景观电影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雪人奇缘》作为一部上新的景观电影,同时具有好莱坞风格与中国氛围,是資本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影片既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中国当代城市的现代风貌及市井风情,随着场景的转...

浏览全文 阅读(30642)

摘要: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塑造了一批沉湎过去,活在记忆中的“大陆客”形象;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则塑造了一个依靠感觉来生活、精神空虚迷茫的过气女模特——米亚。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都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他们用色彩建构了一个独属于一类人的“华...

浏览全文 阅读(30626)

摘要:互文性是研究《圣经》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一种有效理论,《圣经》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表现之一为故事的挪用。史铁生与基督教的关系,体现在文本的互动关系中。《我的丁一之旅》借用《创世记》探讨人性本质,表达心魂在人形之器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又借助约伯叙事探...

浏览全文 阅读(30622)

戴煜婷彭早霞陶静摘要:身处图像时代,中国人努力在“形而下”的感性生存和“形而上”的价值意义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并潇洒实现了这样的综合。中西文化不断碰撞,“潇洒”的精神也在输出,但是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潇洒”的单词,究其原因,“潇洒”是中国...

浏览全文 阅读(30623)

摘要:指称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观,它将语词代表的对象当作语言的意义,这种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很成问题的,他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另一种观点:习得语言的目的不在于指称某物,而在于使用它。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指称论奥古斯丁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

浏览全文 阅读(30612)

摘要:及物性是表达韩礼德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以及物性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六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中外译者及物性过程选择的异同,进而总结中外译者翻译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国内外译者都尽可能还原原诗的及物性过...

浏览全文 阅读(30549)

张雅滢王占斌张青青摘要:戏剧具有文学性的同时兼具舞台性,其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对戏剧翻译提出“可表演性”和“可言说性”的具体要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的认知环境随之变化,更突出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长夜漫漫路迢迢》的台词中使用大量的文学引用、俗语谚...

浏览全文 阅读(30500)

耿娟高玉芳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望月怀人之作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本文拟采用许渊冲教授所提出的“三化论”对其所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探究,旨在为我国古典诗词翻译和赏析提供借鉴和参照。经分析发现,译者因时制宜采...

浏览全文 阅读(30524)
哈奴曼形象的经典化 2023-11-09 08:48

摘要:神猴哈奴曼是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中重要的艺术形象,它勇敢机敏、本领高强、助人为乐,在印度文学、宗教和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史诗和宗教的流传,哈奴曼的形象以各种形式走向经典化的过程。中国的孙悟空和泰国的大圣佛祖都有哈奴曼的影子,又都被...

浏览全文 阅读(30436)

摘要:刘亮程在《逃跑的马》中以朴素而富有诗性的语言对马、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志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在生存的急切“逃跑”中,他发现人类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面临的心灵焦虑问题。针对精神上的焦灼与空虚,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在“人”和“马”生命的对照中...

浏览全文 阅读(3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