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萄“全民参与”是当前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参与”甚至已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它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文化和日常事件,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创造者。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参与”网...
林锋在清代,韩愈“凡为文辞宜略识字”之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命题。翻检其时文献,可以发现以汉学家为中心,清代能文之士频繁引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以示自己对小学的重视。可以说,“凡为文辞宜略识字”的“常识化”是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
刘琼机器之美随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深入影响了现代以来的各类艺术,并在当下通过涉及人工智能与基因学等前沿科技的先锋艺术的影响,引起更多关注。有关机器美学的专题研究少见,大多分散在建筑、工业设计和艺术史等领域,缺乏系统梳理,延伸到对当下先锋艺...
陈大康文学研究中的分析、归纳、推理与判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概念,哪些概念属性应归于精确还是模糊,内涵和外延的状况,与研究是否匹配,这类审视都不可或缺。倘若未经准确辨析就使用,就可能妨碍分析与判断的正确,甚至会产生全局性影响。一、决定研究方向、内容...
张闳一、“有人楼上愁”《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二篇,从写作时间上看,它与第一篇《祝福》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完成的,前后相差不到十天。不难看出,两篇小说处于同一语境和精神状态中,《祝福》中的问题和情绪依然在延续。从叙事上看,这两篇小说也有...
林秀琴引论:后人类主义的议题与视域近些年来,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作为一种哲学话语正处于方兴未艾、风头正劲之际,这与当前弥漫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日益浓厚的“技术性”息息相关,可以说后人类主义是对现代“高技术”文化情境的解读与叙事...
廖建荣博物学(naturalhistory)又译“自然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近代更是发展为科学的主流学科,涌现出林奈、布封、达尔文和赫胥黎等大博物学家。中国开眼看世界以来,科学的地位...
朱崇科梁立平简单缕述一下《小约翰》和鲁迅的事实关联:荷兰作家望·蔼覃(FrederikvanEeden)在1887年发表了一部童话小说《小约翰》。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一家德文杂志《文学的反响上》(第1卷第21期)上读到了这本童话的部分章节...
李莎对自身问题的洞见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思考的起点。德意志观念论研究的奠基人迪特·亨利希(DieterHenrich)指出,18世纪末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回归自身的过程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一思考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理论探索有这样几种:道德意识的自身...
徐燕婷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社会心理与文化教育造就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造就了每一种文体在新的时代的“守”与“变”,内外因的共同合力,促使某一文体最终完成蜕变以适应新的时代,这似乎是文学通行的规律,于民国女性词亦然。诚如笔者在《论民国女性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