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波美国著名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G.Mestrovic)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发展了“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理论,他认为“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
斯维民国初年转向经史研究之前,王国维的主要兴趣在哲学与文学。那时他的阅读、研究和创作,始终围绕所谓“人生之问题”(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119)。研究者指出,其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本质与悲剧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超越或者摆脱这种生命的悲剧性...
傅其林张江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发表的《再论强制阐释》(简称《再论》)一文,试图回到阐释学的元问题,进一步澄清强制阐释的内在理据及其规避强制阐释的逻辑路径,从而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奠定更为扎实和合理的理论基础。这篇具有严肃的学术思考...
赵禹平在电影中重构真实事件几乎与电影一样古老。乔治·梅里爱(GeorgesMéliès)的《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便根据新闻事件拍摄而来,大卫·格里菲斯(D.W.Griffith),则使内战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重新上演,但是不同于新闻影片(...
王彦军王雅萍巴特尔比并非简单地拒绝书写的抄写员,他正是这个天使的最极端的喻象,他写出的不是别的,正是他“能不去写”的力量。——阿甘本(Agamben,36)与德国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一样,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
周启星一、离散概念的缘起及界定1991年,《离散》杂志(:)的创刊意味着“离散”正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范畴,应用于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的研究。《离散》杂志一方面致力于传统离散群体,如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历史、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现象研...
于成基特勒(FriedrichA.Kittler)发展了福柯话语分析方法论,把话语系统(德语Aufschreibe-system,英译discoursenetwork)界定为:“使得特定文化得以选择、储存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技术与制度的网络。”(Ki...
范昀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与公共知识分子,玛莎·C.努斯鲍姆(MarthaC.Nussbaum)影响力广泛而深远。其研究兴趣广泛,成果丰厚,其思考与写作穿梭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是当代难得一见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学者。尽管如此,在努斯鲍姆庞杂...
陈晓明写下这个题目本来对于我应该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多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但当我面对这个题目时却又感受到巨大的重量,它显然超过我的承受能力,这不只是因为海德格尔全集有近99卷之多(全集全部出版将达到102卷),近年由孙周兴先生和王庆节先生主...
杨玲当下,西方学界正在进入一个后批判时代。批判不再被视为文学研究“不言自明的目的和方法”(Moi31),而是一种“类型”和“心境”(AnkerandFelski1)。作为类型,批判具有诊断性、寓言性和自反性(self-reflexive)三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