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波《欧苏手简》四卷是蒐辑选录欧阳修与苏轼尺牍的总集,在中土久湮无闻却广布于域外,已经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书首杜仁杰(1208—1290年)的序文,有“今观《新刊欧苏手简》数百篇”之说,同时表示“予亦长怪乎壬辰(1232年)北渡以来,后生晚近诗文...
代亮归有光古文在后代的接受久为学界所关注,论者在拓宽史料来源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启人心智的辨析,相应提升了研究的层次和水准。不过,既有论述集中于清人对其记体文和墓志碑铭的评论,而较少涉及包括寿序在内的其他文类所受推崇的状况。今存归氏文集中,...
蔡彦峰黄美华内容提要:魏晋以来,随着个体写作的发展,作者成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与此同时,读者也越来越多出现于文学活动之中,引起批评者的注意,在主流的作者批评视野之外,读者视角的文学批评也不断得到发展。读者视角的批评注重读者反应和阅读期待,体现了批评...
胡旭万一方杜甫在创作上转益多师,有些常为后代文学批评家所忽略的六朝诗人,也会得到他的垂青。如他十分看重梁、陈诗人何逊和阴铿,曾在组诗《解闷》其七中直言“颇学阴何苦用心”(杜甫1830)。然此语在理解上易生分歧,究竟是杜甫“苦用心”学阴、何,还是他...
仲瑶自中唐以迄晚唐五代,“苦吟”不单是作诗之法,更是一种独特的诗学和文化现象(李定广51—61)。以贾岛为核心的苦吟派更是将“诗”推到至玄至妙之境,且表现出种种痴迷之举,如李洞铸贾岛像顶礼膜拜、唐球之“诗瓢”等。然长期以来,多将苦吟一派的耽溺于诗...
郑楠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文学作品常被视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奇观,是作家伟大心灵的文字反映,因此研究者需要依赖“细读”(closereading)来理解文学作品,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赵一凡630)。因...
程林一、格林:非精准科学及其精准化愿景雅各布·格林及胞弟威廉·格林(WilhelmGrimm)不仅是《格林童话》的搜集整理者,也是《德语辞典》编纂工作的发起人。雅各布主事法律史、语言史、德语语法等方面工作,威廉则侧重英雄史诗、民间诗歌等古代文本,...
杨庆峰如今,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系统各个层面之中,相关技术也以一种“大写的方法”显现在我们面前。除了社会系统之外,人类行为的研究也被数字技术所侵袭。可以说,上述技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挤入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李瑞卿刘师培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是在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中国士人在文化上寻求自立,保存国粹,在文学上既接受现代观念又正视民族传统的背景下完成的。概括而言,刘师培中国文学观念在学理上面临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他面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冲击,...
秦维相较于“言志”“意境”等古典文论话语通过一定程度的转换而在现代获得新生,“文以载道”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这个曾经对中国文学发挥了重要的规制和引导作用的理论命题,在“五四”反传统的声浪中成为被广泛批判的对象。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倡“言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