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1050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爱农
  • 李椿
  • 香灵儿
  • 胡谈
  • DiWan
  • 林沐风

林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孙虹“我在音乐学院从教已半个世纪,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这当然令我欣慰,但更加让我欢喜的是,在我的后半生能够成为中国少年音乐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园丁。我又一次向着梦想出发,盼望在前辈教育家的积累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儿童...

浏览全文 阅读(30741)

王童北京文学杂志社上图:贾作光2010年,一位耄耋老人在《艺术人生》栏目的舞台上竟接连跳了三支独舞。那娴熟的舞步,那规范的舞蹈语言,那神态,那意境,那火一样的感情,无不显示出大师的风格。在一阵接一阵的热烈掌声中,他一再谢幕,眼睛里涌起了泪水……2...

浏览全文 阅读(30804)
刘以鬯与香港文学 2023-11-09 08:48

杨宝怡香港岭南大学刘以鬯先生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当时上海在打仗,不能回去,所以刘以鬯一个人留在了香港,靠自己的一支笔生活。1949年,他收到了《香港时报》的邀请,在副刊任编辑,他就只编新文学。他的喜好明显,不喜旧,有一次主笔写了旧...

浏览全文 阅读(30818)
“归来诗人”叶橹 2023-11-09 08:48

孙德喜扬州大学文学院叶橹先生虽然文学史著没有将叶橹先生列入“归来诗人”,但是我觉得他可以作为“归来诗人”而存在。叶橹虽然不是以创作活跃于诗坛,但是他的诗歌研究与评论足以让他立足于诗坛。所谓“归来诗人”,是指1980年前后中国诗坛上活跃着的一批老诗...

浏览全文 阅读(30812)
悲壮的“中国芯” 2023-11-09 08:48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张汝京今年春节后,我基本都在上海。在那段日子里,我认识了一位被称之为“中国芯之父”的人,他叫张汝京。别人在介绍张汝京时,总会说“他是台湾人”。但文质彬彬、看上去完全像一位朴素的大学教授一样的张汝京却跟我说:“我现在不是台湾人,阿...

浏览全文 阅读(30872)
特区有了春天的故事 2023-11-09 08:48

钟兆云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任仲夷1984年春节,邓小平在广州由任仲夷陪同看完“白天鹅”,旋又动身坐上专列去看“白鹭”。白鹭是厦门的吉祥物,是厦门的象征,厦门因此也称鹭岛。看“白天鹅”前,邓小平已欣喜地看了已然展翅高飞的“鹏”(深圳),感受了“渔”(...

浏览全文 阅读(30920)

孟东明工人日报社常熟有人如此评论戴逸:“七七事变”对戴秉衡(戴逸在1948年底投身革命前的名字)来说,就是一条鸿沟。兹事之前,他顽皮任性,文史拔萃,算术扫地,小学差一点没能毕业;事变肇始,他宛若两人,所有功课风生水起,鹤立鸡群,见丑恶必义愤填膺,...

浏览全文 阅读(30871)

张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是我国清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勤于著述,出版有《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涓水集》《繁露集》《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四十余部专著及八百余篇论文。在他的诸多高水平论著中,《乾隆帝及其时代》又是真...

浏览全文 阅读(30915)
家中印象 2023-11-09 08:48

戴寅清史编委会我的父亲戴逸,江苏常熟人,生平读书治学,九十高龄没有退休,负责编纂《清史》,承继历代官修前史的传统,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社会上对他的报道很多,都是从治学修史育人方面介绍,也有介绍家世和青少年时代的传记和文章。我说一些家居生活...

浏览全文 阅读(30901)

成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16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斐访问戴逸先生时,戴逸先生在他的“借来斋”书房说过:“清史是我生命之安宅,我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清史。”我1978年底进入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从助教、讲师、副教授,直到教授,逐步成长。...

浏览全文 阅读(30895)